蠶的生命周期教學反思【100句文案】
一、蠶的一生教學反思
1、小結:根據每個階段蠶的形態的不同,蠶的一生可以劃分為卵、幼蟲、蛹、成蟲四個主要階段。(成蟲概念解釋:昆蟲個體發育過程中的性成熟階段。生殖器官發育完成,有繁殖后代的能力。蠶蛾就是蠶的成蟲。)(板書:卵、幼蟲、蛹、成蟲)
2、探究:怎樣飼養蠶寶寶?你準備喂它吃什么?
3、盛食期:體色青白有光澤,逐漸由青轉白。食欲旺盛,食桑時間較長,成長已達此齡的最大限度。
4、活動2:構建蠶生長發育過程的完整認識
5、構建蠶生長發育過程的完整認識
6、抓住契機指導幼兒學會學習
7、幼蟲(蠶)剛孵出的小蠶,黑色多毛,很像螞蟻,叫做蟻蠶。蟻蠶一出殼就會吃桑葉,日夜不停地吃,4~5天后暫停吃食,進入眠期。經一天左右,蛻去一層皮后又開始吃桑葉。從蟻蠶到吐絲作繭要經過27~30天,有四次眠期,蛻四次皮,每次蛻皮后便長大一點。各次蛻皮的間隔時間叫“齡期”,蛻皮四次的蠶就是五齡。五齡蠶再吃七天左右的桑葉,蠶體變得透明,開始吐絲作繭。蠶體巾透明的東西就是制造蠶絲的原料,叫做絲素、絲膠。絲素、絲膠被蠶吐出來后,遇到空氣就變成細絲。一條蠶吐的絲約1500米長。
8、每次只要我把桑葉放進它們的窩里,蠶寶寶們就會吃得很香,吃的速度也很快,不一會兒,桑葉就會出現各種缺口,十天左右,蠶寶寶變得胖胖的,白白的,摸起來軟軟的,非常可愛。再過一個星期,蠶不怎么吃葉子了,而且還出現了身體開始脫皮,脫皮時約有一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它總共會脫皮四次后才開始吐絲結繭,一個個白色、黃色的橢圓型蠶繭,美麗極了,蠶在繭中還會進行最后一次脫皮,成為蛹。
9、免費領取下冊數學課件、教案教學資源包
10、三齡:蠶體顏色變為淺褐色,食量開始增大,約4天以后進入眠期。1~3齡的蠶一般都稱為小蠶,10~14小時后進入大蠶期。
11、蠶的生長過程參考時間:
12、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3、抽樣展示,其他同學補充。
14、免費領取下冊科學課件、教案教學資源包
15、研討板塊包括三組問題。問題引領學生回顧梳理蠶一生經歷的四個主要階段,以及每個階段經歷的時間,由此算出蠶一生經歷的時間。這是對蠶一生生長發育的認識的進一步提升。問題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新的蠶卵將會發生哪些變化?由此啟發學生推測并理解蠶循環往復的生命過程,進而明白動物繁殖的意義所在。問題蠶適合于在什么樣的氣候條件下生長?這是基于學生飼養蠶的經驗和體會。
16、(3)學生實驗:貼好標簽。(在盒子的側面分別標注吃萵筍葉或吃桑葉的蠶)
17、“蠶寶寶要不要便便?”
18、Headteacherofgiraffefamily
19、一般來說,蟬都是夏季雨后鉆出地面的,這個時候土壤比較濕潤松散,適合破土而出。成蟲一到地面,就開始了自己的繁殖大計,畢竟剩下的時間不多了。
20、當時很多孩子因為第一次接觸蠶卵,有的不敢靠近,有的覺得惡心。我們接納了孩子的感受,但不影響我們在孩子們面前表現出來的,對生命的呵護。天氣有點涼,為了順利孵化出蠶寶寶,我們把蠶卵盒小心翼翼地放在衣服口袋里,讓蠶寶寶保暖,和孩子們一起期待新生命的誕生。幾天后,蟻蠶出生了,看到一條條蠕動的小生命,孩子們很好奇更是興奮,一直圍攏在旁邊,慢慢接受了這群小東西,并主動去觀察它們。
二、蠶的生命周期教學反思
1、本節課是《動物的一生》單元的第六課,也是學生長期觀察研究蠶之后的總結課。教材共分為四個板塊展開。
2、將自我融入教與學的過程
3、數學下冊學生用書:6年級|5年級|4年級|3年級|2年級|1年級
4、曾在美國、加拿大學習和生活多年
5、全班交流,教師適時評價。
6、此時的卵在汁液的喂養下,已經發育成若蟲,跟隨樹枝落地后,便鉆進土里,繼續發育。
7、人們常說:”春蠶到死絲方盡”是的,蠶的一生是偉大的.蠶的一生要經歷蠶卵、蟻蠶、蠶寶寶、蠶繭、蠶蛾等階段,共40多天的時間。蠶寶寶以桑葉為食,吃桑葉后身體變成白色,經過4次蛻皮就開始吐絲結繭,在繭中進行最后一次脫皮,就變成蛹。再過大約10天,蛹羽化成為蠶蛾。
8、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后身體便成白色,一段時間后它便開始脫皮,脫皮時約有一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休眠”。經過一次脫皮后,就是二齡幼蟲,它脫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幼蟲共要脫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再吃桑葉8天成為熟蠶,開始吐絲結繭。
9、一個教室一旦建立了相互尊重的關系,形成了促進兒童自主探究的的班級文化,老師就會有一系列用來提高設計課程能力的教育行為,孩子們順勢就進入令人興奮的知識建構過程。
10、機動:指導完成設計的作業題。
11、PPT出示蠶的壽命計算。算一算:蠶的一生大約是多長時間?(提醒:蟻蠶從蠶卵里破殼而出是蠶生命周期的開始;蠶蛾的死亡代表蠶生命的結束。)
12、接著,我們從各種資訊中了解飼養蠶的知識。蟻蠶出殼后就要移到大一些的紙盒里開始吃桑葉,我們為孩子們準備了小羽毛,用于把小蟻蠶放到新環境;小毛刷,用于清理蠶盒中的糞便;顯微鏡,用于觀察蠶的身體結構和變化。孩子們在照顧過程中,知道了蟻蠶要吃嫩的桑葉,桑葉不能用水洗等等。我們帶孩子們參訪桑蠶文化館,全方位了解蠶的文化,孩子們對蠶寶寶的生長充滿了好奇和期待。我們相信,孩子一定會從支持他們的探究學習和成人的行動中受益。
13、能夠借助觀察記錄,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察結果。
14、但不管怎么說,這就是它生存的一種方式。
15、每次找桑葉時,我都會找嫩一點的,而且桑葉不能有水,因為蠶寶寶只要吃了沾水的桑葉,就會影響它的排便,如果嚴重的話,還會死亡。
16、山窮水盡疑無路,
17、蠶蛾(成蟲):蠶蛾的形狀像蝴蝶,全身披著白色鱗毛,但由于兩對翅較小,已失去飛翔能力。蠶蛾的頭部呈小球狀,長有鼓起的復眼和觸角;胸部長有三對胸足及兩對翅;腹部已無腹足,末端體節演化為外生殖器。雌蛾體大,爬動慢;雄蛾體小,爬動較快,翅膀飛快地振動,尋找著配偶。一般交尾3~4小時后,雌蛾就可產下受精卵。交尾后雄即死亡,雌蛾約花一個晚上可產下約500個卵,然后也會慢慢死去.
18、StudiedandlivedintheUnitedStatesandCanadaformanyyears
19、活動1:開展關于蠶的交流會
20、PPT出示菜粉蝶和蜻蜓的生命周期圖。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蠶的一生,老師還帶來了其它昆蟲的一生,通過比較,你發現了什么?(預設學生會有很多的發現,重點引導學生發現昆蟲是否有蛹期以及幼蟲與成蟲形態結構上的差異)
三、蠶的一生教學反思100字
1、幼兒喂養蠶寶寶并連續觀察、記錄蠶寶寶的生長過程。
2、教師:蠶寶寶剛孵出時時什么樣子的?
3、第36~38天,結成蠶繭。
4、觀察蠶寶寶的一生,描述蠶不同時期的變化,會記蠶的成長日記。
5、第二齡:第一次脫皮后到第二次脫皮前稱第二齡,眠期叫二眠。齡期約經過三天。二齡經過比其他各齡都短。
6、中食期:體色逐漸轉青,體軀細長,皮膚上的皺褶展開,食桑量介于少食期和盛食期之間。
7、組織幼兒采用多種形式養蠶,如在自然角集體養、個人養或帶回家里飼養。
8、教師:蠶寶寶成為我們的朋友后,你為它做了那些事情?你是怎樣做的?為什么要這么做?
9、教師引導幼兒猜測:用什么辦法能讓蠶寶寶快點孵出來?
10、我們從孩子的角度看到了孩子對生命的熱愛。比如,從開始的不敢觸碰,到熟練地照顧蠶寶寶,再到不舍得蠶蛾死去。
11、《史記》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
12、“你要乖乖地喲,好好吃飯,快快長大。”
13、蠶蛾產下的卵→孵蠶→變蛹→化蛾,又將完成新一代的循環。這就是蠶的生活史。
14、作為教師,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提供智慧的同時,不包辦代替與孩子將要走過的學習歷程。孩子有強烈的愿望顯示自己的能力。老師通過關注孩子的能力并作出回應,是更好地支持幼兒學習的過程。孩子們用顯微鏡觀察蠶寶寶的身體結構,知道了蠶寶寶腳下的吸盤,可以牢牢吸附物體,不讓自己掉下來;和老師一起觀察收集不同齡蠶吃的桑葉、拉的大便、蛻下來的皮,比較它們的不同,感知蠶的生長變化;在每天的喂食過程中,孩子們發現,不是所有的桑葉蠶都會吃,干枯、厚實、濕潤的桑葉,是不受蠶寶寶歡迎的。
15、本課是學生長期觀察研究蠶之后的總結課,既要讓學生認識蠶一生的生命歷程,也要學生對這段時間觀察記錄方法的梳理。本課有以下活動:
16、在確定“蠶”主題活動時,我們老師也是比較忐忑的,大家都沒有養蠶經驗,有的老師還很怕這種軟體小動物。我們在為孩子創設探究環境,提高孩子學習興趣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興趣和教學熱情,我們的行為不僅是召喚孩子,還要自己能像孩子一樣回歸自我,這樣才能真正和孩子一起探究,看到孩子的成長并體會到工作的樂趣。
17、2~3天后死亡。一只蛾約產卵
18、基于觀察記錄,用數學的方法統計蠶的不同階段經歷的時間以及蠶的一生。
19、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進行展示交流,并進行相互評價。(建議教師引領學生重點可關注幾方面的問題:①能用簡練的語言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②能基于自己的觀察記錄為自己的觀點提供有效的證據;③不僅展示交流觀察研究的結果,而且要展示交流觀察研究的過程、飼養的方法、觀察記錄的方法及情感體驗。)
20、理解了教師和兒童的平等和合作關系的現代教育觀。我們不再像以往一樣,在成人預設的主題課程中一成不變、按部就班地執行,而是跟隨孩子,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探究。
四、三年級下冊科學蠶的一生教學反思
1、《世本》上說:“黃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纍祖,生青陽及昌意。”郝懿行說:“雷,姓也;祖,名也。西陵氏姓方雷,故《晉語》云:青陽,方雷氏之甥也。”
2、不一樣。“教學日記”是記錄一天教育教學的感受最深的事,“教學反思”是對某一節課教后的印象,也叫是總結經驗教訓。二者不相同。
3、希望以后多開展一些這類的教學活動。
4、蠶在吐絲之前蛻了(C)次皮;在繭內蛻了(A)次皮。
5、嫘祖紀念地有:風后嶺東麓半山腰的嫘祖娘娘洞、辛店鎮的娘娘廟、新鄭市區的黃帝故里嫘祖殿等。
6、被感染后的蟬,生活照舊,行為也和正常的一樣,只不過一周后,它的腹部就會腐蝕掉落,取而代之的是真菌自己的黃色孢子,偽裝成腹部。
7、如在教學《蠶姑娘》一課時,在認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布置這樣一個作業,讓學生來畫一畫蠶的一生。通過簡筆畫,學生了解了蠶的生長過程,同時也激發了學生觀察、研究昆蟲的
8、A.卵B.幼蟲C.蠶蛹D.蠶蛾
9、明確蠶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條件
10、對于動物來說,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繁衍后代,在地上短暫的生命中,尋找伴侶,完成繁殖,是它最重要的任務,也是唯一的目的。
11、收集、了解有關蠶生活習性及飼養蠶的資料,在活動區展示,幼兒交流討論,獲取初步的養蠶經驗。
12、教師:后來蠶寶寶是怎么長大的?它吃什么?是怎樣吃的?蠶寶寶是怎樣爬的?它有多少條腿?蠶寶寶長大時有什么變化?
13、這一活動主要是讓學生分享養蠶以及長期觀察研究蠶的所得,學生分享的資料來源主要是記錄單。為了讓學生有交流的話題,前段時間內要反復提醒學生完成觀察記錄單,不然學生養蠶了,但不去做記錄。
14、四齡:進入大蠶期的蠶發育很快,食量明顯增加。4齡時間一般為5天,眠期很長,一般稱為大眠期,眠期可達30~40小時。
15、“蠶寶寶需要吐多久絲才能結成繭?”隨之問題又產生了。
16、能夠對“剪開繭子后的蛹是否還能活”進行預測,并進行相應的探究活動。
17、《史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神話傳說中把她說成養蠶治絲方法的創造者。北周以后被祀為“先蠶”(蠶神)。唐代著名韜略家、《長短經》作者、大詩人李白的老師趙蕤所題唐《嫘祖圣地》碑文稱:“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諫諍黃帝,旨定農桑,法制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統一中原,弼政之功,歿世不忘。是以尊為先蠶。”
18、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及英語本科
19、文章底部“相關文章”里有更多資源
20、大自然是需要各種生物相互配合才能穩步發展的,蟬是其中一環,真菌和人也都是其中一環,一環扣一環。
五、蠶的一生教學反思小學科學
1、“蠶寶寶是怎么從蠶卵里出來的?”
2、成蟲(蛾):具有白色鱗毛翅膀一對,但不能飛。交尾產卵
3、蠶寶寶的成長(兩周后進行)
4、蠶卵孵化:經過8~9天的催青期,蠶寶寶從蠶卵中孵化出來,剛出來蠶又黑又小,俗稱蟻蠶。
5、包括: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幼兒對教學活動是否有興趣,為什么?;如果幼兒對活動不感興趣,可以如何調整
6、緊接著,我們進行了有關生命的討論。每一種生命都有自己的價值,有的蠶是生下寶寶后死去,有的蠶是奉獻自己,為人類提供蠶絲。生命的周而復始、生死離別本來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人類也是如此。孩子們似乎隱約明白了一點,,對抽絲又充滿了好奇,我們決定選取了一小部分蠶蛹和孩子進行抽絲體驗。
7、難點:掌握研究動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8、小結:像蠶和菜粉蝶一樣,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的生長發育稱之為完全變態發育。像蜻蜓一樣只經歷卵、幼蟲、成蟲三個階段,而且幼蟲和成蟲身體形態差異不大的生長發育稱為不完全變態發育。
9、由于養蠶的過程較長,教師要引導幼兒堅持觀察和記錄。
10、如果找不到桑葉,也可以用萵筍葉代替。
11、眾所周知,一到夏天,蟬就會叫個不停,不是因為無聊才這么做,這一切是為了找到伴侶,而且時間很緊迫,
12、結合各組展示的資料,教師進行及時點評和補充。(在此同時,教師也可收集蠶各個階段的典型照片或圖畫,為探索二的活動作準備。)
13、蠶一生會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其中幼蟲期一共有五齡,每一齡中間的間隔都會有休眠期以及食桑習慣的差異,所以如果細分的話,可以把蠶寶寶的一生分為8個階段
14、蠶的眠性 :蠶寶寶食桑量極大,因此,長得很快,體色也逐漸變淡。但它的食欲逐漸地有所減退乃至完全禁食,它吐出少量的絲,將腹足固定在蠶座上,頭胸部昂起,不再運動,好像睡著了一樣,稱作“眠”。眠中的蠶,外表看似靜止不動,體內卻進行著脫皮的準備,脫去舊皮之后,蠶的生長就進入到一個新的齡期,從蟻蠶到吐絲結繭共蛻皮4次。具有眠性是蠶的生長特性之眠性是蠶的遺傳性狀,同時也受環境的影響。目前我國飼養的蠶屬四眠性品種。
15、蠶的生長周期 多少天
16、主題課程包含了教師與孩子相處過程中發生的所有事情,老師用敏銳的眼睛和耳朵關注如何提供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東西。對于孩子們提出的問題,我們沒有馬上作答,而是去分析、判斷,哪些是需要通過孩子自己探索獲得的;哪些是可以通過與成人查閱資料獲取的;哪些是可以通過參訪得到答案的。
17、蛹蠶吐絲結繭后變成蛹。繭能保護蛹免受不良環境的影響,是蠶在長期演變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本能。蛹表面上好像靜靜地躲在繭里,沒有變化,實際上它的身體內部在發生變化——從蛹變成蛾,長出完備的生殖器官和翅膀。這時要從外界不斷地取得氧氣,促使體內貯藏的營養物質氧化分解,產生能量,繭雖然封閉得嚴嚴的,但是外界的空氣依然可以從繭里進去,所以蛹不會悶死。
18、案例4:關于蠶繭的抽絲
19、蠶卵、放大鏡、毛筆、紙盒
20、等待蠶寶寶的蛻變是孩子既期待又不希望看到的。“因為蠶變成蠶蛾后產下寶寶就會死去。”這是孩子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但當經歷那一刻時,孩子們表現出的依舊是為新生命的誕生而欣喜若狂,同時又為蠶娥即將逝去的生命而感傷。這時,不知誰說了一句,“我媽媽說,蠶絲還可以做衣服和蠶絲被,那蠶絲是怎么變成一根根線的呢?”。這個問題立刻讓沉寂的空氣又掀起了波瀾。我知道孩子要探究這個問題,將經歷一個殘忍的過程,我告訴他們,要把蠶繭放在沸水里煮,然后就可以抽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