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欺人太甚的人說說錦集5篇
何必欺人太甚美文
十幾年前,我帶你媽媽第一次去歐洲,旅行團在短短十天當中游了五個國家,所以到法國的時候沒有安排參觀盧浮宮。但是因為我熟悉巴黎,旅行團又正好在盧浮宮附近用午餐,于是帶著你媽媽以最快的速度跑去,一下子就沖進大廳,看了維納斯、勝利女神和達芬奇的《夢娜麗莎》,還買了個勝利女神的復制品。
回到游覽車,我和你媽媽出示新買的東西,得意地說我們以驚人的速度看了許多名作,旅行團里的人都好羨慕,其中有個人突然問:“門票很貴吧?多少錢?”
我和你媽媽一下子怔住了,因為我們一直到出來,才發現沒買門票,我們居然是由“出口”沖進去的。
所幸我才怔了一下,那問話的人就把話題帶到別的地方,解除了尷尬。直到今天,我和你媽媽都記得那一刻,對那解除尷尬的中年胖女人很感激。沒錯!她心里說不定想,我根本只到藝品店買個復制品,就回去吹牛逛了盧浮宮,所以答不上票價多少。但是也因為她這樣猜,怕出我糗,所以立刻又把話題帶開。
你知道我為什么說這個故事嗎?
因為今天你說艾琳達講她暑假去了北京,住在我們住過的那家有名的飯店。可是當你提到飯店大廳的水晶球、擺滿瓶瓶罐罐的餐廳和地下室的畫廊時,她卻全答不上來,所以你猜她根本是吹牛的。
當你感覺艾琳達可能吹牛,發現她一問三不知的時候,你應該繼續問,甚至當著大家的面問?還是立刻像我所說的那個旅行團里的婦人,把話帶開?你打破砂鍋問到底,叫對方認錯,甚至當場落淚,對你有什么好處?而且你要知道,有些人因為行程趕,早起晚歸,旅館只是他睡覺的地方,確實可能連旅館大廳都沒看清就離開了。你何不往這個角度去想,犯得著猜她說謊嗎?
在臺灣,我常看電視上的政治談話節目。那里面的話題非常尖銳,來賓又立場鮮明,所以總見針鋒相對的情況。
可是我發現,即使是政客,當他抓住對方弱點,可以窮追不舍、打死為止的時候,卻常常問著問著,看對方已經詞窮而招架不住,突然煞車,不再繼續。有一次,我碰上個政界的'高手,問他為什么那樣做,你猜他怎么答。他說誰贏了、誰輸了,誰被問倒了、誰理虧了,觀眾早看在眼里,何必欺人太甚?今天他抓住了對方的小辮子,給對方留一條生路,改天他處于弱勢,落在對方手上,對方也會給他開一條生路,不致太難堪。
中國人常說“窮寇莫追”,意思是盜匪已經逃跑,就別去追了。為什么不追?
因為怕把那盜匪逼急了,狗急跳墻,跟你拼命。
當你要保的是財產,那盜匪要保的卻是性命時,你當然不值得跟他周旋到底。
古代的軍事家也說“圍師必闕”,意思是當你包圍敵人的軍隊時,一定要留個缺口,使他能由那里逃跑。
想想,能把敵人包圍,全部殲滅的時候,軍事家尚且給對方留一條生路,我們處世,是不是更得為人“解圍”呢?
孩子!你上高中了,別人漸漸不再把你當小孩兒看,你也不能沒心沒肺、直來直往了。我在未來會多跟你討論處世的問題,教你什么時候剛、什么時候柔;希望你能為別人讓路,也給自己留下更大的空間。
堅持何必到底美文
在勵志之語中有一個詞是出現頻率極高的:“堅持到底”。它告訴人們做什么都要堅持不懈到最后,這樣就會取得成功。其實大可不必,有時堅持非要苛求到底,便成了“孤注一擲”,也就鉆進了牛角尖,難以回頭。不要眼睛只向目標前方,有時堅持到一半,倒不如向兩邊瞧瞧,抓住機會,及時向兩邊尋找岔路。
鐵杵,一定要磨成針,其實有時挺傻的。磨成搟面杖也是有用的。
目視前方只奔一個方向的人也許會一無所獲,左顧右盼的人也許會峰回路轉,低著頭的人也許會揀到錢,揀到錢就花,倒不一定還要向前走,地球是圓的,如果一直走向前,是會走回原地的。
很多人聽說一個山上有金礦,大家都去采金,大家都堅持著,但不一定都能采到金礦,有一個人沒堅持到最后,卻在山上賣起了礦泉水,結果發財了。
還有個美國的故事,在華盛頓郵局里每年都會有很多沒有投遞出去的信件,這些因地址不詳或其它原因,而找不到收件人的也退不回去,結果就丟放在郵局的角落,時間長了,自然會清理,而清理的辦法只有一個:銷毀。
這一天有一個小伙子來到郵局,對工作人員說要幫助郵局處理這些信件,而處理的辦法不是銷毀,也不是賣廢品,而是代郵局繼續送這些信,并且承諾會和郵局簽合同,不但不向郵局要一分錢,還要給郵局保證金。
還有這等好事?郵局不會花出一分錢,還能有些收入,更好的'是說不定還真可能有些收信人被找到呢,于是郵局同意了。
接著,小伙子就騎著一輛人力的三輪車開始在華盛頓大街小巷尋找這些收件人。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一個星期過去了,一無所獲。
但小伙子堅持下去了,不過他沒有堅持到底。
是他選擇放棄了嗎?不是,是突然峰回路轉,出現了中途的新的商機。
有一個老者叫住他,讓他幫助送一封急信到另一個地方,而老者之所以選擇他,而不選擇郵局,是因為老者聽說了他,經常看到小伙子的仔細認真和真誠。
于是小伙子有了他的中途拐彎的職業,他開了速遞公司,幾年后他在美國開了138家分公司,他就是美國的速遞大王——喬治肯鮑尼。
人生需要拼搏,拼搏需要堅持,但堅持何必到底,直線是最短的距離,但不一定是最快的距離,最短的距離因為人多擁堵就可能難以到達,曲線繞遠卻可能因為人少先到。
何必夸張成愛-情感美文
在朋友圈里看到大師們的經典情書,點開瀏覽,開篇便是胡蘭成致張愛玲、沈從文致張兆和、徐志摩致陸小曼……
互聯網高度繁榮、碎片閱讀成為氣候的年代,無論你愿不愿意,滿目充塞的信息每天都可以N次幫你復習名人名言、名段名篇。其實,這些文章都早已在不同的場所讀過了。說實話,不能不佩服,這些大師們果真連言情也是大師級水準。只是遺憾的是,有些談情說愛的高手,往往也是移情旁顧的快手。胡蘭成首當其沖,徐志摩毫不遜色,沈從文也自有獨到之處……
美國作家蒙肯說:“男人通過吹噓來表達愛,女人則通過傾聽來表達愛,而一旦女人的智力長進到某一程度,她就幾乎難以找到一個丈夫,因為她傾聽的時候,內心必然有嘲諷的聲音響動。”
慚愧,我也是個越來越不乖的女人。當我站在高處,完整地俯視一段歷史的河流,再來“傾聽”某些大師的情話,真的捂不住內心的嘲諷。
“因為相知,所以懂得”,“歲月靜好,現世安穩”,胡蘭成這婚前的自詡、婚時的承諾,曾深深打動和甜蜜了張愛玲初墜愛河的心。然而婚后的胡蘭成給予張愛玲的究竟是怎樣一片靜好的歲月、安穩的現世?他消費著上海的忠誠牽掛,坐擁著武漢的青春嬌娘,營建著溫州的鴛窩甜夢,明里牽手愛玲,暗里私會蘇青……他的內心如此顛沛,她的現世如何安穩?
每當我想起溫州渡頭披雨含淚孤獨而返的張愛玲,想起在異國他鄉居無定所一生漂泊的張愛玲,便心痛不已。誓與愿,兩重天。一邊回顧著胡蘭成的混亂情史,一邊品讀這寫與愛玲的“真情”告白,怎么讀都覺得不過是件精致的偽飾。旁觀一個背叛的愛人細數往事,愈是甜蜜處愈是寒涼蝕骨,犁心黯魂。直嘆,一個人一生得有多少柔情蜜意才供得起這樣的輾轉揮霍?難道愛真的可以是這樣一場一場的自我背叛?
“知道你會來,所以我等”,沈從文的這個文案曾被多少追求愛情的男女傳誦和引用。可是如果你知道等來之后的故事,你還會如此感動么?那個對三三死纏爛打、窮追苦等的“鄉下人”,剛喝杯甜酒,時未隔三載,苦等來的人尚未及陳舊,他便靈魂出界,戀上年輕的詩人高青子,給三三的內心帶來巨大的傷害。
這個浪漫的.“鄉下人”的觀點是“打獵要打獅子,摘要摘天上的星星,追求要追漂亮的女人”,“最理想的是女子必聰明得你說一樣她知道十樣,你說的她明白,不說的她也明白。她一定又美麗,又尊貴,又驕傲,才能使我發瘋發癡。”哦,原來美麗尊貴又驕傲的女人只是用來“追獵”的。心下禁不住劃過一絲疑問:沈從文老師對于三三同學,究竟是愛更多一些,還是征服欲更強一些?
曾有高人對“落網女人”的結局做過一個譬喻:你見過幾個釣客還給釣到桶里的魚喂餌的?真是精妙啊。婚后的三三從女神變成了一條再也無需下餌的魚,而那個曾經奴隸般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男人,已轉對另一只耳朵情感橫溢卿卿呢噥去了。此刻,再來讀讀這情話,還甜么?
都不太想說徐志摩了,因為太多人都知道這個不靠譜男人的故事了。為了追求林徽因,不顧身處異國舉目無親的妻子的痛苦無助,逼她打胎,在月子里就迫不及待地逼她簽離婚書,對一個與他同床共枕為他生了兩個孩子的女人,連起碼的同情都蕩然無存,遑論親情。
可就是這樣一顆薄情寡義的心,轉向林徽因便頃刻融寒化暖,蜜意繾綣,情詩春蠶吐絲般錯階綿延。追求林徽因而不得,一轉眼又如膠似漆地黏上了陸小曼,照樣可以欲生欲死地傾訴著如潮相思。讀他寫給“我的龍”、“我的至愛”的熾烈如火的情話,我笑了:一個人一生可以有幾個至愛?可以“肝腸寸寸的斷了”幾回?馮驥才說,能夠重復的,都不必珍惜。三毛也說,如果你給我的和別人的是一樣的,那我就不要了。感嘆一個男人的移情善變之余,不禁壞壞閃過一念:若是徽因讀了這肉麻情話,心下作何感想?當“歷史”重演,她該如何重新審視“歷史”?
有些情話,經不起審美。一凝神,一定睛,神話就碎了。
相對于那些響亮而熾烈的告白,從來敬重那些深摯內斂的愛。
想文案西南聯大的教授,金岳霖。
有意思的是,金岳霖與徐志摩的愛情關系著同一個人——林徽因。不同是,徐志摩是“愛過”,激情而短暫;金岳霖是“愛著”,深情而恒久。
金岳霖仰慕林徽因,且終生未娶(當然林徽因并非他終身未娶唯一原因),長期與她比鄰而居,無論她健康或是疾病,風華正茂或是兩鬢星星,始終相伴她于一轉身的距離,關注她的悲喜滄桑,給她最好的關懷與呵護。林徽因去世多年后的一天,90高齡的金岳霖忽然鄭重其事地邀請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飯店赴宴。開席前,鄭重宣布設宴因由:“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頓惹舉座唏噓。
憑著對林徽因一生的執著守望與深情付出,談愛,金岳霖是完全有資格和底氣說話的。然而《林徽因傳》出版前,書的作者請求86歲的金岳霖為林徽因寫一段話,金岳霖沉思了很久后,最終還是緩緩搖搖頭,堅定地拒絕了:“我所有的話,都應該同她自己說,我不能說,我沒有機會同她自己說的話,我不愿意說,也不愿意有這種話。”說完,閉上眼睛,垂下頭,陷入無語的沉湎。
金岳霖對林徽因的愛與仰慕眾人皆知,然而他一生寫下三部專著,卻從沒有為林徽因寫下一篇情話,甚至不曾有過任何言語的承諾,他只是在默默地愛著,守護著。我常想,當一個人對著全世界高唱愛情的時候,已不是為了給愛的人聽。最深摯的愛,也飄不成天空的歌聲。
還說西南聯大的教授,這一位是陳岱孫。陳岱孫是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和教育家,自1927年從哈佛歸來后,先后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和北京大學執教七十載,一生未娶,97歲無疾而終。他獨自度過了正直純潔的一生。
唐師曾在《一諾千金》中說:“據高年級同學講,70多年前,風華正茂的岱才和同學同時愛上一‘有文化的家庭婦女’。雙方擊掌盟約,將來誰先得博士誰娶其為妻。于是兩位翩翩少年同時放洋歐美。岱老在哈佛苦讀四年終于獲博士學位,他歸以似箭,當即買船票輾轉回國,可功虧一簣,人到北京才發現,‘有文化的家庭婦女’已被人略施小計捷足先登。”
而據許淵沖回憶說,陳岱孫和周培源在美國留學期間同時愛上一個女同學,回國后這個女同學成了周培源的夫人。陳岱孫終身不娶,卻和周培源情誼如舊,從此成了周家的常客,常常為周家拮據的經濟慷慨解囊,而周家的孩子們也都親昵地稱陳岱孫為“陳爸”。
陳岱孫究竟為何一生未娶,后人看到的相關文章和資料都只是“據說”,因為陳岱孫本人對于自己深愛的人,不僅沒有寫下任何情話,甚至一生守口如瓶,只字不吐。
“金爸”和“陳爸”都是因為沒能牽手“對的人”而終生未娶的男人。他們與上面胡、沈、徐三位先生同在民國,同為高知,年歲相仿,但對待愛情的態度和方式卻是大相徑庭。他們對愛的尊重與專一,作為一種高貴的精神元素,豐滿和成就了一個文化與思想的時代,一并連同那個時代被人們傳頌和崇仰。
他們一生不婚,不是不優秀,不是不會愛,更不是沒人愛。世間不乏好女子,只是于一個真正懂愛的人,不是隨意牽起哪一只手都可以點燃一場愛情,成就一段姻緣;不是隨意伴了哪一個好女子都可以一路言笑晏晏,恩愛承歡。
世間最好的愛情,是找一個對的人,在漫長的歲月里,談一場漫長的戀愛。
彼此,非我不愛,非我不歡。一生,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相逢何必曾相識的美文
我信愛,同樣信會失去愛
問此刻世上癡心漢子(女子)有幾個
相識相愛相懷疑
離離合合我已覺討厭
只想愛得自然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在這一息間相遇有情人
也許不必知道我是誰
最近一直單曲循環的一首歌,自從與你在閨蜜的婚禮相識,我是姐妹,你是伴郎,搶新娘的時候,你拿著噴氣不停的往我們這邊噴,我們滿臉花俏,這時我背后有一只手伸過來幫我撥開的彩噴,隨后,整新郎,你拿起氣球抱著我,氣球爆了,沒整到新郎,卻一直整我。。。
隨后,我們要送新娘到新郎家,你強拉著我的手,一條近路。。。
我們就這樣認識了,你和我說你對我一見鐘情,我承認,我喜歡看起來霸道有野心的`你。
我想現在我們都有著好感,就如這首歌曲,在這一息間相遇有情人,只想愛得自然。
就這樣的好感,沒有異地戀,沒有離離合合,只有如初見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