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的名句和譯文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晉書的名句和譯文

《晉書》是唐太宗時官修的史書,編撰者共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三人為監修;天文、律歷、五行等三志由李淳風撰寫。《晉書》最重要的8條名句,都是做人的大道理!

一、太剛則折,至察無徒。

出自唐·房玄齡等《晉書·周顗傳》。過于剛直則會折斷,極其明察則沒有朋友。

二、貂不足,狗尾續。

出自唐·房玄齡等《晉書·趙王倫傳》。貂:一種名貴的皮毛獸。此句原本指官爵太濫。古代近侍官員以貂尾做冠飾,因為濫任的官員太多,貂尾不夠用了,就以狗尾代替。后來成語“狗尾續貂”泛指以壞續好,前后不相稱。多指文藝作品。

三、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出自唐·房玄齡等《晉書·阮籍傳》。豎子,罵人語,意謂小子。此乃阮籍觀楚漢相爭處而發的感嘆。其意是說,劉邦能夠成功,那是因為當時沒有真正的英雄人物,他才得以僥幸成功。

四、磊磊落落,日月皎然。

出自唐·房玄齡等《晉書·石勒載記》。為人要胸懷坦蕩,光明正大。

五、官得其人,則事得其序,則物得其宜,則生生豐植。

出自唐·房玄齡等《晉書·卻詵傳》)官員選擇適當,政事就會辦得井然有序;政事有序,那么環境就會適宜;環境適宜,那么糧食就會獲得豐收。

六、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出自唐·房玄齡等《晉書·慕容超載記》。“與”一作“予”。要想從別人那里得到什么,必須先給予別人。即要想獲得必先付出。

七、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出自唐·房玄齡等《晉書·王鑒傳》。窮兵黷武會容易沖動,就如同用弓箭嚇怕的鳥兒一樣難以安定。

八、積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塵以崇峻極。

出自唐·房玄齡等《晉書·虞溥傳》。把一勺一勺的水匯集起來就能形成江河,把細小的塵土堆積起來就能夠形成高山。龐大的事物都是由微小的事物慢慢積累起來的,宏偉是事業都是從細小的事情開始慢慢做起的。這是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過程,不能因為任務的艱巨而退縮,而要善于將任務劃分成一個個微小的任務,然后從一點一滴開始做起,慢慢就能夠完成我們原本以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描寫李白和朋友的友誼名句是什么

描寫李白和朋友友誼的名句:

最出名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

最深刻的~相知在急難,獨好亦何益。《君馬黃》

最騙人的~人生貴相知,何用金與錢。《贈友人三首》

最浪漫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最期望的~故人西辭黃鶴樓,櫻花三月下揚州。《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林陵》

最醉人的~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山中與幽人對酌》。

最遙遠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最傷感的~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友人》

有哪些英文和譯文都很好聽的句子

All the love I can't speak out. Hides in every night 's good night 。所有說不出口的深情,都藏在每晚的晚安里

有哪些關于“大鵬”的文學知識和古詩名句

這個問題比較大,簡要復之。

“鵬”在古代文藝作品中使用頻率頗高,是一種正面的文學意象。

【第1句】:有關意象略述

就現存文獻看,這個意象的起源來自莊子的《逍遙游》(當然在莊子之前,應有更古老的傳說),他的描述:“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它是一種巨大的魚(鯤),也是一種由大魚變成的極大的鳥(鵬):既是兩物,也是一物。

對“鵬”(即是原典的“鯤鵬”)這個意象、或說對其象征性的研究,現當代的文論很多,目前仍時有見到,自然是見仁見智。但總而言之,最基本的幾點是統一的。通俗點講,大體上,是:它象征著自由,以及向往、追求自由的過程;它意味著不懼一切的果決精神,以及對世俗不屑一顧的態度;它體現了志存高遠,俯瞰天下,超越自我的境界;同時,原典本身存在的世事變幻莫測以及大小、物我思辨等等哲學角度方面的寓意,也常在具體的文學作品中有所顯示。

【第2句】:相關文學作品舉例

關于鵬(即鯤鵬)的文學作品很多,上述《莊子?逍遙游》是最早、最為聞名者。歷代流傳較廣的,以古詩名句為例:

江淹《雜體詩?鮑參軍昭戎行》(節摘):“鷦鵬不能飛。玄武伏川梁。鎩翮由時至。感物聊自傷。”

李白《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杜甫《泊岳陽城下》:“江國逾千里,山城僅百層。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

韓愈《送汴州監軍俱文珍》:“奉使羌池靜,臨戎汴水安。沖天鵬翅闊,報國劍铓寒。曉日驅征騎,春風詠采蘭。誰言臣子道,忠孝兩全難。”

王安石《萬事》:“萬事黃粱欲熟時,世間談笑漫追隨。雞蟲得失何須算,鵬鶡逍遙各自知。”

附圖“鯤鵬云”

下圖攝影者佚名,冥紙灰摘沒有版權要求的網絡圖片。致謝!

這圖很有意思,似魚似鳥,不知多大,個人認為較契合莊子原意。遂命名為“鯤鵬云”。

《古文觀止-治安策》的譯文和注釋是什么

拿走,不謝!

《治安策》全文、注釋及譯文

【作品介紹】

  《治安策》是賈誼的著名作品。背景:西漢初期中央與地方權利不平衡,諸侯王幾度叛亂,再加上北方匈奴的騷擾和其它社會問題的存在。賈誼雖被貶謫,然其苦思憂憚。隨之,賈誼根據當時情境和歷史經驗寫了《治安策》。《治安策》中提出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及其它政治思想方案影響極大,其后來的晁錯、主父偃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他的延續。《治安策》不僅以其政治思量被后人稱贊,更以其文調勢雅而被后人推崇。毛主席稱贊《治安策》是西漢第一雄文。

  【原文】

  治安策(節選)

  作者:〔西漢〕賈誼

  夫樹國固(1),必相疑之勢也(2),下數被其殃(3),上數爽其憂(4),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5)。今或親弟謀為東帝(6),親兄之子西鄉而擊(7),今吳又見告矣(8)。天子春秋鼎盛(9),行義未過(10),德澤有加焉,猶尚如是,況莫大諸侯權力且十此者乎(11)!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國之王幼弱未壯(12),漢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13)。數年之后,諸侯之王大抵皆冠(14),血氣方剛,漢之傅相稱病而賜罷(15),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16),如此,有異淮南、濟北之為邪?此時而欲為治安,雖堯舜不治(17)。

  黃帝曰(18):“日中必,操刀必割(19)。”今令此道順(20),而全安甚易(21);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22),豈有異秦之季世乎(23)!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假設陛下居齊桓之處(24),將不合諸侯而匡天下乎(25)?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26)。假設天下如曩時(27),淮陰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韓信王韓,張敖王趙,貫高為相,盧綰王燕,陳狶在代(28),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29),當是時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殽亂(30),高皇帝與諸公倂起(31),非有仄室之勢以豫席之也(32)。諸公幸者乃為中涓(33),其次僅得舍人(34),材之不逮至遠也(35)。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諸公(36),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縣,德至渥也(37),然其后十年之間,反者九起。陛下之與諸公,非親角材而臣之也(38),又非身封王之也(39),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歲為安(40),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諉者(41),曰疏(42)。臣請試言其親者(43)。假令悼惠王王齊,元王王楚,中子王趙,幽王王淮陽,共王王梁,靈王王燕,厲王王淮南(44),六七貴人皆亡恙,當是時陛下即位,能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諸王,雖名為臣,實皆有布衣昆弟之心(45),慮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46)。擅爵人,赦死罪(47),甚者或戴黃屋(48),漢法令非行也。雖行不軌如厲王者,令之不肯聽,召之安可致乎!幸而來至,法安可得加!動一親戚,天下圜視而起(49),陛下之臣雖有悍如馮敬者(50),適啟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雖賢,誰與領此(51)?

  故疏者必危,親者必亂,已然之效也(52)。其異姓負強而動者(53),漢已幸勝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54)。同姓襲是跡而動(55),既有徵矣(56),其勢盡又復然。殃禍之變未知所移(57),明帝處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將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58),而芒刃不頓者(59),所排擊剝割(60),皆眾理解也(61)。至于髖髀之所(62),非斤則斧(63)。夫仁義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諸侯王皆眾髖髀也,釋斤斧之用,而欲嬰以芒刃(64),臣以為不缺則折。胡不用之淮南、濟北?勢不可也。

  臣竊跡前事(65),大抵強者先反,淮陰王楚最強,則最先反;韓信倚胡(66),則又反;貫高因趙資(67),則又反;陳狶兵精,則又反;彭越用梁(68),則又反;黥布用淮南,則又反;盧綰最弱,最后反。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69),功少而最完(70),勢疏而最忠(71),非獨性異人也,亦形勢然也。曩令樊、酈、絳、灌據數十城而王(72),今雖以殘亡可也(73);令信、越之倫列為徹侯而居(74),雖至今存可也。

  然則天下之大計可知已。欲諸王之皆忠附,則莫若令如長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75),則莫若令如樊酈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76)。力少則易使以義(77),國小則亡邪心。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并進而歸命天子(78),雖在細民(79),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80),令齊、趙、楚各為若干國,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盡而止,及燕、梁它國皆然。其分地眾而子孫少者,建以為國,空而置之,須其子孫生者,舉使君之(81)。諸侯之地其削頗入漢者(82),為徙其侯國(83),及封其子孫也,所以數償之(84);一寸之地,一人之眾,天子亡所利焉,誠以定治而已(85),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壹定,宗室子孫莫慮不王(86),下無倍畔之心(87),上無誅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貫高、利幾之謀不生(88),柴奇、開章不計不萌(89),細民鄉善(90),大臣致順,故天下咸知陛下之義。臥赤子天下之上而安(91),植遺腹(92),朝委裘(93),而天下不亂。當時大治,后世誦圣。壹動而五業附(94),陛下誰憚而久不為此(95)?

  天下之勢方病大瘇(96)。一脛之大幾如要(97),一指之大幾如股(98),平居不可屈信(99),一二指搐(100),身慮亡聊(101)。失今不治,必為錮疾(102),后雖有扁鵲(103),不能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蹠戾(104)。元王之子(105),帝之從弟也,今之王者(106),從弟之子也。惠王之子(107),親兄子也;今之王者(108),兄子之子也。親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109),疏者或制大權以偪天子(110),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蹠戾。可痛哭者,此病是也(111)。

   【注釋】

  (1)樹國:建立諸侯國。 (2)相疑:指朝廷同封國之間互相猜忌。通行本《漢書》“疑”下無也字,據《群書治要》補。(3)被:遭受。(4)爽:傷敗,敗壞。(5)安上而全上:指穩定中央政權,保全黎民百姓。(6親弟:指漢文帝的弟弟淮南厲王劉長。謀為東帝:《漢書·五行志下之上》:淮南王長“歸聚奸人謀逆亂,自稱東帝”。劉長的封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區,在長安的東方。劉長謀反后被廢死。(7)親兄之子:指齊悼惠王劉肥的兒子濟北王劉興居。鄉:向。漢文帝三年(前177)濟北王謀反,發兵襲擊滎陽,失敗被殺。(8)見告:被告發。句指吳王劉濞抗拒朝廷法令而被告發。(9)春秋:指年令。春秋鼎盛,即正當壯年。(10)行義未過:行為得宜,沒有過失。(11)莫大:最大。十此:十倍于此。全句意指吳王等諸侯的實力,要比前述親弟、親兄之子大得多。(12)大國之王:指較大的封國的諸侯王。(13)傅:朝廷派到諸侯國的輔佐之官。相:朝廷派到諸侯國的行政長官。(14)冠: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冠禮,標志已成年。天子、諸侯則在二十歲時加冠。(15)稱病賜罷:被以衰病為由罷免。(16)丞尉:縣官。“丞尉以上”泛指諸侯國之官吏。徧:同“遍”。《漢書》通行本作偏,據《群書治要》改。(17)堯舜:上古傳說中的圣明之君。(18)黃帝:古史傳說中的上古帝王。(19)(wèi位):曬,曬干。兩句比喻機不可失。二句見《六韜》太公之語,《六韜》是一部講兵法的書。(20)此道:即前引黃帝話中的道理。順:遵循。(21)全安:下全上安。(22)墮:毀棄。骨肉之屬:指同姓諸侯王,他們都是皇帝的親屬。抗:舉。剄:割頭頸。(23)季世:末年。(24)齊桓:齊桓公,春秋時齊國國君,曾多次大會諸侯訂立盟約,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25)匡:匡王,挽救。(26)以上三句的假設是說,如果文帝處于齊桓公的地位(沒有天子之位,沒有有利的時機,沒有天助),便一定不能成為霸主。(27)曩時:從前,以往。(28)“淮陰侯”八句:淮陰侯即韓信,漢朝建立時封為楚王,后降為淮陰侯,因謀反為呂后所殺;黥布即英布,漢初封為淮南王,彭越漢初封為梁王,都因謀反被劉邦所殺;韓信指韓王信,戰國時韓國的后代,漢初封韓王,后投降匈奴反漢:張敖,漢高祖劉邦的女婿,漢初諸侯王趙王張耳的兒子,襲封趙王,后因與趙丞相貫高謀刺劉邦的事有牽連,改封平宣侯;盧綰(wǎn宛),漢初封燕王,后叛逃匈奴,被封為東胡盧王,死于匈奴中;陳狶(xī希),漢初任諸侯國代國丞相,后反漢,自立為趙王,被殺。這些人都為異姓諸侯王。(29)亡恙:無病。亡,同“無”。(30)殽亂:混亂。殽,同“淆”。(31)高皇帝:即漢高祖劉邦。倂起:一齊起兵反秦。(32)仄室:側室。豫:預。席:憑藉。文帝劉恒自稱高皇帝側室之子,呂后死后,周勃等平定諸呂,劉恒以代王入為帝。這里以劉邦同文帝比。(33)中涓:皇帝的親近之臣。劉邦起兵時,任命曹參為中涓,周勃等亦曾為中涓。(34)舍人:門客。樊噲等曾為劉邦舍人。(35)不逮:不及。 (36)膏腴:肥沃。王(wàng):封王,動詞。 (37)渥:優厚。(38)角:競爭、較量。臣之:使他們臣服。(39)身封:親自分封。 (40)是:指親自分封諸侯之事。(41)諉:推諉,推托。(42)疏:疏遠。指相對于親戚而言,韓信等都是異姓王。(43)親者:指同姓諸侯王。(44)“假令”七句:悼惠王,劉肥,劉邦子,封齊王;元王,劉交,劉邦弟,封楚王;中子,劉邦子如意,封趙王;幽王,劉邦子劉友,封淮陽王,后徙趙;共(gōng公)王,劉邦子劉恢,封梁王;靈王,劉邦子劉健,封燕王;厲王,即淮南王劉長,厲是謚號。(45)布衣:平民百姓。昆弟:兄弟。句意說同姓諸侯王并不把君臣之義放在眼里,只是以平民兄弟的關系看待文帝。淮南厲王即曾稱文帝為“大兄”。(46)帝制:指仿行皇帝的禮儀制度。(47)爵人:封人以爵位。二句所寫封爵、赦死罪,都是應屬于皇帝的權力。(48)黃屋:黃繒車蓋。皇帝專用。(49)圜(huán)視而起;向四方看。圜,圍繞。起:發生騷亂。(50)馮敬:漢初御史大夫,曾彈劾淮南厲王長。(51)誰與:與誰。領:治理。 (52)效:結果。(53)負強而動:憑恃強大發動暴亂。 (54)其所以然:指導致這種局面的分封制度。(55)襲:沿襲。這句暗指吳王劉濞。(56)徵:徵象,兆頭。 (57)移:改變。這里有趨向的意思。(58)坦:春秋時人名,以屠牛為業。(59)芒刃:鋒刃。頓:通“鈍”。(60)排:批,分開。(61)理:肌肝之文理。解(xiè懈):通“懈”,四肢關節、骨頭之間的縫隙。(62)髖(kuān寬):上股與尻之間的大骨。髀(bì敝):股骨。髖髀泛指動物體中的大骨。(63)斤:砍木的斧頭。斤、斧在這里作動詞用。(64)嬰:施加。 (65)跡:追尋。跡前事,總結歷史的經驗。(66)韓信:韓王信,見注(28)。胡:匈奴。(67)因:憑借。資:資助,供給。(68)用梁:利用封為梁王的勢力。(69)長沙:長沙王。漢初吳芮被封為長沙王,子孫世襲。在:同“才”。只。二萬五千戶,指長沙王所統治的戶數。(70)完:保全。(71)勢疏:與皇帝關系疏遠。 (72)樊:舞陽侯樊噲。酈:曲周侯酈商。絳:絳侯周勃。灌:潁陰侯灌嬰。(73)以:同“已”。(74)信:韓信。越:彭越。倫:輩。徹侯:爵位名,后避漢武帝劉徹諱改為通侯,又改為列侯,只享受封地的租稅,不問封地行政,也不一定住在封地。(75)菹醢(zū租hǎi海):把人殺死剁成肉醬。(76)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多封諸侯國而減弱每個諸侯國的力量。(77)使以義:使之遵守朝廷法紀。(78)輻(fú福):車輪中連接輪圈與輪軸的直木。輻湊,歸聚。 (79)細民:平民。(80)割地定制:定出分割土地的制度。(81)舉使君之:讓他們去做空置的諸侯國的國君。(82)削頗入漢者:諸侯王有(因犯罪)而被削地由漢朝中央政府沒收的。頗:大量。因被削之地可能在諸侯國的中心地帶,所以下文有“為徙其侯國”的做法。(83)為徙其侯國:把這個侯國遷往他處。(84)數償之:照數償還。即將被沒收的土地還給他們。(85)“一寸之地”四句:意為天子多封王并非與各諸侯王爭利,而是為了穩定國家。(86)莫慮不王:不愁不做王。(87)倍畔:背叛。倍,同“背”。(88)利幾:人名,項羽部將,降漢被封為潁川侯,后反叛被殺。(89)柴奇、開章:人名,兩人均參與淮南王劉長的謀反事件,為之出謀畫策。(90)鄉:向。(91)赤子:嬰兒。這里指年幼的皇帝。句意說即使初生的嬰兒繼承帝位,天下也仍然太平。(92)植:扶植。遺腹,遺腹子。句意說讓沒有被皇帝親自立為太子的兒子繼承帝位。(93)朝:朝拜。委裘:亡君留下的衣冠。句意說舊君已死,新君未立,把亡君的衣冠放在皇座上接受朝拜。一說,謂幼君不勝禮服,坐朝則委裘于地。(94)五業:指上文所說的明、廉、仁、義、圣五項功業。(95)誰憚:憚誰,顧忌什么。誰,何。 (96)瘇(zhǒng腫):腿腳浮腫。(97)脛:小腿。要:腰。 (98)指:腳趾。股:大腿。(99)平居:平時。信:伸。 (100)搐:抽搐。(101)亡聊:無所依賴。兩句意為一二個腫著的腳趾一抽搐,就害怕整個身體支撐不住。(102)錮疾:積久不易治的病癥。(103)扁鵲:人名,春秋戰國時的名醫。(104)蹠(zhí直)戾:腳掌扭折。(105)元王:楚元王劉交,劉邦的弟弟。元王之子,楚夷王劉郢客。(106)今之王者:指楚王劉戊。(107)惠王:齊悼惠王劉肥,劉邦子。 (108)今之王者:指齊共王劉喜。(109)親者:指文帝的子弟。(110)疏者:指從弟、兄子之子。偪:同“逼”。(111)“可痛哭者”兩句:賈誼《治安策》開首有:“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以長嘆息者六……”。這里節選的一大段,就是“可為痛哭者一”。

  【譯文】

  建立的諸侯國過于強大,必然形成中央與諸侯相疑忌的形勢,諸侯已多次遭受這種局面的禍害,朝廷也多次受到諸侯叛亂的傷害,實在不是穩固中央政權、保全諸侯王國的辦法。而今或者有皇帝的親弟弟謀作“東帝”,或者有親兄之子發兵西向,眼下吳王抗拒朝廷命令的事又被人告上來了。皇帝正當壯年,行事得宜,沒有過失,對那些諸侯王恩德有加,尚且如此,何況還有一個最大的諸侯,其力量十倍于此呢。

  然而天下尚能稍稍安定,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那些大諸侯國的國君年紀尚幼,朝廷給他們設置的太傅和丞相,還正掌握著大權。數年之后,這些諸侯王大多將成年,血氣方剛,朝廷委派的太傅丞相,會以身體有病為由被解職,于是諸侯國中從丞尉以上的大小百官,會全部安插諸侯王的親信,像這樣,同淮南王、濟北王的行為還有什么兩樣呢?到那時再想天下太平,即使是堯舜再世也沒有辦法了。

  黃帝說:“太陽當頭時一定要曝曬物件,利刀在手時一定要宰割什么。”現在如果能夠按照這個道理去做,求得下全上安很容易;不愿及早行動,日后弄到毀棄骨肉之親,甚至送去殺頭,難道與秦朝末年有什么兩樣嗎?再說,處在天子的地位,乘著今日有利的時機,靠著上天的幫助,尚且擔心不能轉危為安,變亂為治,假設陛下處于齊桓公的地位,能不能大會諸侯、匡正天下呢?我又知道陛下是一定不能夠的。假設天下如過去一樣,淮陰侯韓堆仍在做楚王,黥布在做淮南王,彭越在做梁王,韓王信在做韓王,張敖在做趙王,貫高為趙相,盧綰在做燕王,陳狶在做代王,假令此六七公都還好好活著,在這種情況下,陛下即天子位,能自保平安嗎?我有理由認為陛下是不能的。秦末天下大亂,高皇帝與上述諸公一同起事,他并沒有如陛下那樣作為皇帝側室之子的勢力以為憑資,諸公中的幸運者才能成為近臣,等而下之者只能作門客,他們的才能同高祖相比差得遠了,高皇帝憑著圣明威武,登上了天子的寶座,分出肥沃的土地,封諸公為王,多的據有百余城,少的也有三四十個縣,恩德是很厚的了,但在其后的十年之間,叛亂發生了九次。陛下之與諸公,沒有親自同他們較量并使他們臣服,也沒有親自分封他們為諸侯王。從高皇帝開始就不能以此求得一年的太平,所以我知道陛下也是無法得到安寧的。

  但是還有一種可以推諉的說法:這些人本不是高皇帝的親屬。那么我再來說說那些皇親。假令悼惠王仍做著齊王,元王做著楚王,中子做著趙王,幽王做著淮陽王,共王做著梁王,靈王做著燕王,厲王做著淮南王,這六七位貴人都還好好活著,在這種情勢下陛下登上皇位,能太平嗎?我又知道陛下是不能的了。像這些諸侯王,雖然名義上是臣子,實際上都認為同陛下是像平民兄弟那樣的關系,我估計他們沒有一個不想仿行皇帝的禮儀制度而自己做天子的。擅自封人爵位,赦免死囚,其中最為過分的人甚至用了皇帝的車馬儀仗,漢廷的法令在他們身上行不通了。即使是行為不軌像厲王這樣的人,命令他都不肯服從,召見他怎么可能來呢?即使來了,也不能繩之以法,觸動一個親戚,同姓王們就會相顧聯合起而謀叛。陛下的臣子中,即便有勇猛如馮敬這樣的人,剛剛開出口來,刺客的匕首就已經插入他的胸膛了。陛下雖然賢明,有誰能幫助你處理這些事呢?

  所以異姓王一定會引起危險,同姓王也必定發生叛亂,這已經成為事實了。異姓王恃強發動暴亂的,漢朝已幸而戰勝他們,但又不改變之所以發生禍亂的制度。同姓王沿襲異姓王的行徑而謀叛,已經有兆頭了,象這樣發展下去,必同異姓王完全一樣。災禍的變化,還不知會怎么樣,賢明的陛下處于這種形勢,尚且不能得到安寧,到后世還能拿出什么辦法來對付呢?

  屠牛坦之所以一天能解割十二頭牛,而鋒刃不鈍,是因為他所批擊剝割的地方,都在肌理肢節的縫隙之間。至于髖髀等大骨頭,就一定要用斧頭來砍了。仁義恩厚,就是天子的鋒刃;權勢法制,則是天子的斧斤。現在的諸侯王,都是那些髖髀之類,丟開斧斤不用,而想施以鋒刃,我以為不是缺口就是折斷。為什么不能用仁義恩厚去對待淮南王、濟北王這些人呢?是形勢不允許。

  我曾總結過去的經驗,發現大抵是強者先反。淮陰侯韓信做楚王,最強大,就最先反叛;韓王信倚靠匈奴,接著又反叛;貫高有趙國的資助,就又反叛;陳狶兵精,又反叛;彭越憑借做梁王的勢力,又反叛;黥布利用做淮南王的條件,又反叛;盧綰最弱,最后反叛。長沙王的封地只有二萬五千戶,功勞少但最為完好,同皇族關系疏遠,卻最忠順,不是僅因為他秉性與眾不同,也是形勢造成的。假使當年讓樊噲、酈商、周勃、灌嬰也據有幾十個城市而封王,今天即使說他們已經因此而衰敗,也是可能的;如果讓韓信、彭越之流列為普通的徹侯,即使說他們至今仍完好也是不會錯的。

  那末天下之大計已經可以知道了。想要諸侯王都忠實附順,則莫過于使他們都象長沙王;想要臣子不至于因為謀反而被剁成肉醬,莫過于使他們都象樊噲、酈商那樣;想要使天下太平,莫過于多封一些諸侯,并減弱每個諸侯國的力量。力量單薄就容易使他們遵守朝廷法紀,國土狹小則不會有邪念。讓天下之勢,象身體指使臂膀,臂膀帶動手指,沒有不服從的。諸侯國的君主不敢有什么異心,象車輻歸聚軸心那樣,歸心于天子,即使是平民百姓,也知道能夠安心,所以天下人都會體會到陛下的英明。定出分割土地的制度,規定齊國、趙國、楚國各分為若干小諸侯國,使悼惠王、幽王、元王的子孫,全都依次得到祖上所受的封地,一直到土地分完為止,其余梁、燕各國都照這樣辦。那些分地多而子孫少的諸侯王,可以讓一些新建立的諸侯國,暫時空缺而擱置一邊,等待他們有了子孫,再讓子孫去做諸侯國國君。諸侯國因犯罪而被朝廷挖奪了大片土地的,就遷徙他們的侯國,等到封他們的子孫時如數嘗還。諸侯國的一寸土地、一個轄民,天子都不據為已有,只是為了國家穩定而已,所以天下人都知道陛下的廉明。分土制度確立之后,皇室宗族的子孫都不愁做不成王了,下面沒有背叛的念頭,上面沒有誅伐的打算,所以天下之人都理解陛下對他們的仁愛。法令制訂了無人觸犯,命令發布后無人反對,象貫高、利幾那樣的叛謀就不會產生,柴奇、開章的反計也不會萌發,百姓安于本業,大臣更加恭順,因此天下人都領會到陛下的法理用心。即使是年幼小兒做皇帝天下也會安定,甚至扶植遺腹子為君,或以亡君的禮服接受朝拜,天下也不會亂套,當代天下大治,后世歌頌圣明。采取一個措施,可以得到明、廉、仁、義、圣五項功業,陛下究竟顧忌什么而久久不這樣做呢?

  當今天下形勢,毛病正如腳腿嚴重浮腫,一條小腿腫得和腰一樣粗,一根腳趾腫得象腿一樣大,平時無法屈伸,只要有一二個腳趾抽筋,就會擔心整個身體失去依靠,錯過今天的機會不治療,一定會成為頑癥,以后即使有扁鵲那樣的神醫,也無能為力了。毛病還不單是腳腿浮腫,還苦于腳掌扭折。元王的兒子,是陛下的堂弟,現在繼位的,是堂弟的兒子;惠王的兒子,是陛下親哥哥的兒子,現在繼位的,是兄子之子。嫡系子孫有的還沒有封地以使天下安定,非嫡系子孫反倒握有大權以威脅天子。所以我說,還不單有腳腿浮腫的毛病,又苦于腳掌扭折,本末倒置。可以為之痛哭的,就是這種病啊!(李偉國)

  【解析】

  1958年,毛澤東寫信給他的政治秘書田家英,建議他讀一讀班固寫的《賈誼傳》,同時讀一讀賈誼寫的《治安策》,還推薦給陳伯達、胡喬木兩位中共的大才子。

  賈誼何人?《治安策》何文?

  這個賈誼,實在了不得,才氣橫溢,震動當世,十幾歲就被漢文帝劉恒找去了,一天升了三次官,搞得大家都不服氣,后來被貶到長沙,寫了兩篇足以代表其天賦奇才和漢代文學最高水準的《吊屈原賦》和 鳥賦》。

  所謂英才,誰最能當之?賈生可也!

  文帝七年,他又被召回朝廷,當文帝聽完賈誼的一番宏論后,十分感慨地說:“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不過,我們后面將會看到,文帝的這段話還是過于自信了,以文帝的目光韜略,這個賈誼實在是過于有才。

  這也是大多數天才人物共同的悲劇——“我生不逢時,逢時我未生。”

  賈誼寫作《治安策》之時,還是一個二十剛出頭的翩翩少年,但其政治的才華,其深刻的洞察力都已經極為驚人。該文目光遠大,論辯恢弘,一開始就是:

  “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嘆息者六。”

  一連提出九大問題,從今天留下的殘文看,這幾乎論及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治國安邦的所有軍國大計。特別是其針對當時中央集權不振現狀,畢陳漢初之積弊,提出“多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政治主張。歷史證明,這在當時是極為高明和唯一可行的政治解決方案。無奈這個賈生面對的不是雄才大略的高祖劉邦,也不是銳意進取的武帝劉徹,而是謹小慎微的文帝劉恒,雖有奇策而不得售,最終導致后來的“八王之亂”,無數生靈涂炭,直到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才徹底解決這一難題,而所謂“推恩”,始倡者賈生爾。

  不僅如此,該文氣勢洶涌如驚濤拍岸,論證嚴整連貫,如長江之水激流回蕩,《文心雕龍》稱其 “理既切至,辭亦通暢,可謂識大體矣”,實在是千古第一大文章。能夠與其相提并論者,小生竊以為,唯有其本人的《過秦賦》,如果擴大范圍,估計還有蘇軾的《陳事疏》。

值得一提的是,賈誼在該文中還提出了一個“士可殺不可辱”的價值理念,成為千百年來士大夫階層追求自身人格尊嚴和道德氣質的寫照,對后世影響不可謂不深。以后,西漢王朝高級官員們一旦有罪,都自我了斷,而不接受刑事審訊。

  不過,這位大才子經管少年得志,心理素質看來倒不是很好,特別是缺少那種愈挫愈勇的英雄氣質。比如,他在政治上的受挫,在很大程度上是引為才華遭人嫉恨,被貶長沙也是這個行事有點怪異的文帝有意為之,但賈誼辭別京城,來到地處偏遠的長沙,心情極為郁悶,他聽說長沙地勢低,濕度大,自認為此去長沙將享壽不長,心情非常不好,時時以屈子自比。 漢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懷王劉揖入朝,一不小心墜馬而死。賈誼認為自己作為梁懷王的太傅而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悲戚異常,一年以后,竟然由于傷感過度去世,年僅33歲。更多文言文學習文章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古文觀止欄目。(http://)

  毛澤東主席就很看得開,認為不值得,并寫詩一首表示惋惜:

  賈生才調世無論,哭泣情懷吊屈文。

  梁王墜馬尋常事,何必哀傷付一生。

  不過,小生竊以為,讓這位賈生哀傷付一生的恐怕不止于那個不幸的梁懷王。從漢高祖劉邦稱帝始,經過四十年的統一和治理,政治上比較穩定,經濟也不斷得到恢復和發展,到文帝時已經呈現經濟繁榮的“清平盛世”和諧景象,史稱“文景之治”。這也正是一幫文人雅士歌功頌德,爭先恐后,唯恐肉麻不夠的時代,然而賈誼卻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銳感和為國為民的責任感,清醒地看到太平盛景之下潛伏的種種隱患與深刻危機。正可謂:

  仁者常有不喜之喜,智者常懷不憂之憂。

  坐在必將爆發的火山之上,雖有洞見而無人識,雖有良策而不得售,這種清醒者的痛苦恐怕非常人所能知。“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李商隱的這句詩,可謂千古同感。

  “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

  今日事勢,可為痛哭者,可為流涕者,可為長太息者,何止一二?

  【題 解】

  西漢初年,經過鎮壓韓信、英布、陳狶等諸侯的叛亂,沉重地打擊了異姓諸侯王的割據勢力。但到漢文帝時,同姓諸侯王的封地仍然很大,力量很強,直接威脅著西漢中央朝廷的安全。賈誼敏銳地覺察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在上呈給漢文帝的《治安策》中,著重論述了這一問題。他總結了漢初反分裂的歷史經驗和現實斗爭的經驗,指出諸侯王封國的強盛必然導致謀叛作亂,暫時的安定只是表面現象,如不及早采取措施,削弱諸侯王的勢力,一定會引起天下大亂。他進而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主張,以保證中央政府的統治。后來的吳楚七國之亂等事件,證實了賈誼的預見。賈誼堅持統一、反對分裂的思想是合乎歷史潮流的。但賈誼的主張沒有被文帝全部采納。文章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這個論點為中心,先論不這樣做不行,再論這樣做好處何在,層層深入,氣勢磅礴,以理服人,是論說文的典范。《治安策》全文很長,還論述了抗擊匈奴等重要問題,這里是節錄。

  【導讀】

  賈誼任梁懷王太傅期間,漢文帝曾向他征求治國方略,于是賈誼多次上書,陳述己見。其中,最重要的是漢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寫的《陳政事疏》,也稱《治安策》。這篇文章被收錄在后人為賈誼編輯的《新書》的卷一中,又收錄在《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中,但文字有異。《治安策》較長,本文只是它的前一部分。

  漢文帝時期,天下大勢已定,但社會矛盾仍很尖銳,諸侯王分裂割據勢力與漢朝廷之間的對立便是突出的矛盾之一。本文就是針對這一現象而發表的見解。當時,異姓王的分裂勢力已經鏟除殆盡,同姓王的割據勢力卻盤根錯節。淮南王劉長、濟北王劉興居兩股較強的勢力雖被殲滅,但其他同姓諸侯王的勢力仍然囂張。為此,賈誼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解決矛盾的根本辦法。但是,由于事關漢王室與諸侯王之間的政治關系與親族關系,漢文帝難以決斷。為了促使文帝早下決心,賈誼在本文中列舉了大量的事實,運用比喻的手法,將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與教訓反復對比,以論證自己的觀點。大體而言,在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中心論點之前,反復議論不照此辦理天下就不可能長治久安;在中心論點提出之后,又層層說明,只要照此辦理,天下就能長治久安。這樣反反復復地論證,目的就在于產生緊迫的效果,促使此文的第一讀者漢文帝盡快地作出決斷。可惜賈誼的上疏,仍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有哪些餐飲名言名句和正能量的東西可以分享

【第1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第2句】:人若有志,萬事可為。

【第3句】: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

【第4句】:人要有足夠的壓力,才能超越顛峰。

【第5句】: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第6句】:如果耐不住寂寞,你就看不到繁華。

【第7句】:智慧源于勤奮,偉大出自平凡。

【第8句】:選擇自己所愛的,愛自己所選擇的。

【第9句】:被人嘲笑的夢想,才有實現的價值。

【第10句】: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第11句】:只要我想贏,你就是個渣。

【第12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第13句】:跌下去是恥辱,站起來是尊嚴。

【第14句】:勝利屬于最堅忍的人。

【第15句】:真理和美女都是赤裸裸的。

【第16句】:寧愿辛苦一陣子,不要辛苦一輩子。

【第17句】:行動力強弱決定成功快慢。

【第18句】: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第19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第20句】: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魯迅先生的名句你記得多少

魯迅妙語名言

【第1句】: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第2句】: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血。

【第3句】: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4句】:哪里有天才,我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了。

【第5句】: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第6句】: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

【第7句】: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

?

【第8句】: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第9句】:人類總不會寂寞,因為生命是進步的,是天生的。

【第10句】:事實是毫無情面的東西,它能將空言打得粉碎。

【第11句】: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第12句】:假使做事要面面顧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第13句】:時間就是性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

【第14句】:做一件事,無論大小,倘無恒心,是很不好的。

?

【第15句】: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

【第16句】: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的難。

【第17句】: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于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第18句】: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第19句】: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第20句】: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

【第21句】:懷疑并不是缺點。總是疑,而并不下斷語,這才是缺點。

【第22句】:糾纏如毒蛇,執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頹廢的快。

【第23句】: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我們何嘗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第24句】:寧可與敵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第25句】:明言著輕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輕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

【第26句】:唯獨革命家,無論他生或死,都能給大家以幸福。

【第27句】:凡事總需研究,才會明白。

【第28句】: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會被生活所累。

【第29句】: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

【第30句】: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我自己。

?

【第31句】: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第32句】: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

【第33句】:謙以待人,虛以接物。

【第34句】:自由固不是錢所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

【第35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第36句】: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第37句】: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第38句】: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

【第39句】:中國雖發明火藥,卻只會用來放煙花炮竹;發明羅盤,也是用來看風水。

【第40句】: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冷笑家的贊成,是在見了成功之后……

【第41句】:我們中國人對于不是自己的東西,或者將不為自己所有的東西,總要破壞了才快活的。

【第42句】: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

【第43句】:以人為鑒,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夠反省的妙法。

【第44句】:友誼是兩顆心的真誠相待,而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敲打。

《資治通鑒》哪個版本的譯文最好

謝謝:這個話題可以延伸一點來回答——國學典籍用什么版本好!

作為一個自我學習十數年的過來人。在買書方面也是交過不少冤枉錢。修習國學典籍,我有這樣一些個人的體會,僅供參考:

一、學國學典籍千萬不要看白話譯本,因為古漢語和現代漢語差別巨大,應該直接看原著,因為無論看什么人翻譯的白話本,都無法與看原著的效果相比。古代典籍每個字都有很多可玩味的地方,不看原著的人,是很難體會的。另外,目前所見的白話譯本錯漏都非常的多,很多時候會誤導讀者,看譯本是不可取的。

二、看國學典籍,最好是看繁體豎排本。這是最大限度保存典籍原貌的的本子,簡體橫排或者繁體橫排的本子,大多不怎么好,而且注釋、點校一般也比較粗陋,不利于理解典籍的愿意。這些年白話譯本和簡體橫排本,大行其道,網上很多言論有好多都是從這樣的本子里以訛傳訛流傳出來的。

三繁體豎排又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影印古代的刻本,這種本子非常好,適合收藏和做研究,但歷代各本之間,甚至中、日、韓所藏的本子之間都相互有差異,有時候來前后文順序都不大一樣,看這種本子,首先要求讀者的國學修養有一定的基礎,起碼句讀、讀音不需要太費力,而且對一些基本的史實、經典的原意要有所了解,這樣閱讀起來才會有感覺,這種本子適合于基礎較好的人。

另一類是現在的出版社精心編訂的排印本,這些本子首先句讀不用擔心,都用民國時期約定俗成的符號,對人名、地名、朝代有所標注,另外每句話也通過學者的努力,以西式標點進行了點校。閱讀非常的方便。另外,最重要的是,相當多的這種點校本,大量集成了前人的研究結果,對于我們一般的愛好者,乃至學術研究者,查閱資料是非常有幫助的。

四、在所有的排印本中,我個人最信任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這兩家出版社的書籍。質量高、版本好。個人所持有的《資治通鑒》就是中華書局出版的(1956年6月第一版,2024年3月第二版,10月北京第11次印刷),見下圖

中華書局1956年首版,2024年二版排印本《資治通鑒》

當然,這并不代表其他出版社就沒有好的本子,比如九州出版社就出版過錢穆先生的繁體豎排本全集,這個本子質量相當的好。但總體上精品質量不如上古、中華的多罷了。

在購買典籍時,除出版社、還應該看一看為經典做注、做疏、做校的人。一般而言,清朝學者在這方面的成就相當高俞椒、王念孫、段玉裁、王學謙···(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另外民國時期的一些大家也很可觀(王國維、劉文典、范祥雍),最好不別碰66年—76年之間的一些本子,原因嘛,眾所周知,就不多講了。另外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恢復知識分子政策,也出過一些在66年前成型的典籍注疏本子,也非常不錯。

還有,現在日本收藏有很多國學典籍,這些典籍現在大陸都是很難看到的,如果有機會,可以趕緊下手,我手里有些,都是非常不錯的本子,比如被譽為日本國寶的南宋刊單疏本《毛詩正義》(詳見下圖,近年我國的一些出版社也都在大力的與日本有關方面合作,引入日本收藏的古本,這些幾乎全部都是影印的精品。

日本武田科學振興財團出版杏雨書屋藏《毛詩正義》,人民文學出版社引進

最后,買書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方法,還是借用魯迅先生那句話:這世界本無路,走得人多了,便成了路。

與愛學習,愛書,愛中國文化者共勉!

謝謝!

人文版和譯文版《童年》三部曲,哪一個更好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是高爾基的自傳體,的三部小說,1956年4月北京第一版,1983年9月重慶第一次印刷,劉遼逸譯的,我看就很好的,人文版沒看過,各有千秋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巨大黑人极品hdvideo| 看全色黄大色黄女片爽毛片| 欧美色aⅴ欧美综合色|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3|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女人18毛片特级一级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高清在线|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8x视频在线观看|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ship| 欧美精品色婷婷五月综合|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福利|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波多野结衣伦理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观| 国产探花在线观看| 欧美怡红院成免费人忱友;| 两个体校校草被c出水|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 欧美成人高清手机在线视频|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66| 国产高清中文手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第十页| 国产精品对白交换视频| 男人j放进女人p全黄午夜视频| 久久国产加勒比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区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2区3区| t66y最新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 国产乱妇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欧美性黑人极品hd| 曰批全过程免费视频播放网站| 亚洲久热无码av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不卡视频|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喷水| 蜜柚最新在线观看| 97色伦图片97综合影院| 亚洲情综合五月天| 国产女人水真多18毛片18精品|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男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