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民的近義詞
[mark_b]
選民的近義詞: 公民
[/mark_b]
選民的意思:讀音選民xuǎnmín釋義解釋一:直接解釋為有選舉權的公民。[Voter;Elector]有選舉權的公民。在主權國家,凡是具有本國國籍、達到法定年齡——現代一般規定為年齡滿18周歲(含)以上的本國公民都有選舉權。我國對選民的限制少。只有三種。【第1句】:年齡:要求年滿18周歲。【第2句】:國籍:必須具有中國國籍。【第3句】:政治權利:沒有被剝奪政治權利。解釋二:宗教術語,指被上帝選定可以獲救的人。與“棄民”相對。
選民的拼音:[ xuǎn mín ]
近義詞的意思:
【第1句】:選留:經過挑選把其中一部分留下來。
【第2句】:選頃:選頃是漢語詞匯,讀音是xuǎnqǐng,出自《呂氏春秋·處方》。
【第3句】:選調:.舊謂候補官員等待遷調。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一:“﹝張居業﹞滯選調三十馀年,年六十馀,始轉京秩。”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馀·帝王都會二》:“孝宗時,有王過者,蜀人,著雋聲,猶在選調,宰相薦之……詔除翰林院編修。”選拔抽調。《新華月報》1951年第1期:“各單位于選調學員時,須認識工農干部對于文化的迫切需要和國家建設的長遠利益,按照規定選送,不得敷衍充數。
【第4句】:選聘:挑選聘用:~演員。
【第5句】:選望:選望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為xuǎnwàng,基本意思是指被舉薦者的門望。
【第6句】:選優:選出優秀者。
【第7句】:公民:公民指具有某一國國籍,并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公民意識與臣民意識等相對,指一個國家的民眾對社會和國家治理的參與意識。公民政治權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它包括以下的內容:公民有選舉權及被選舉權;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政治參與的基本條件是知情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第8句】:選課:指學生可以通過登陸該選課網,實時查詢自己在大學期間的各種相關情況,也可以在線咨詢管理員以及在線教師,通過在線答疑來解決各類疑難問題。
【第9句】:選眾:【拼音】xuǎnzhòng【注音】ㄒㄨㄢˇㄓㄨㄙˋ【條目】選眾(選眾)【引證解釋】謂從許多人中選拔人才。語出《論語·顏淵》:“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晉書·曹志傳》:“列藩九服,式序王官,選眾命賢,惟德是與。”南朝梁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選眾而舉,敦悅斯在。”宋曾鞏《監察御史制》:“御史持國紀綱,所以糾官邪,齊內外,選眾而授,厥惟艱哉!”
【第10句】:選人:【第1句】:唐 代稱候補、候選的官員。后沿用之。唐 張籍《答劉競》詩:“劉君 久被時拋擲,老向城中作選人。”宋 趙彥衛《云麓漫鈔》卷四:“選人之制始於 唐,自中葉以來,藩鎮自辟召,謂之版授,時號假版官,言未授王命假攝之耳。”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一》:“昔有選人 陳 某,過 滄州,資斧匱竭,無可告貸。”
【第11句】:選民:讀音選民xuǎnmín釋義解釋一:直接解釋為有選舉權的公民。[Voter;Elector]有選舉權的公民。在主權國家,凡是具有本國國籍、達到法定年齡——現代一般規定為年齡滿18周歲(含)以上的本國公民都有選舉權。我國對選民的限制少。只有三種。【第1句】:年齡:要求年滿18周歲。【第2句】:國籍:必須具有中國國籍。【第3句】:政治權利:沒有被剝奪政治權利。解釋二:宗教術語,指被上帝選定可以獲救的人。與“棄民”相對。
【第12句】:選址:選擇地點:新廠房正在~。
【第13句】:選科:學生選擇自己要學的科目。
選民造句:
【第1句】:然而,由于其貧困的選民目不識丁,很多非洲國家顯然傾向于通過發補助來競選,因此選舉很容易**縱。
【第2句】:通貨膨脹的上升具有暫時性,因為經濟蕭條已經催生了許多閑置產能,但是這個時機對于工黨來說不尷不尬,可能進一步動搖選民對工黨能力的信心。
【第3句】:因為有各說各話的政黨,才會有無所適從的選民。
【第4句】:我猜他們的如意算盤是不一定正確選民們可能更信任兩個有經驗的蘇格蘭人,而不是讓一群稚嫩的布靈頓男孩來鎮壓金融街的倒行逆施。
【第5句】:從表面上看,全球各大投行的負責人們極盡謙卑之能事,紛紛向客戶、政治家、監管者以及如今正為金融業狂歡埋單的選民們保證:他們及他們所在的機構已改邪歸正。
【第6句】:總統稱這個結果為“慘敗”,并發誓對美國選民的意見洗耳恭聽。
【第7句】:我們并沒有自認為是上帝的選民,上帝依照自己的意志,推動歷史,做出選擇。我們滿懷信心,是因為自由是人類永恒的希望,是黑暗中的渴求,是靈魂深處的期盼。
【第8句】:我不在候選之列,所以選民要是拿我私人的過錯來批評他們的話,不但不公正,而且會弄巧成拙。
【第9句】:選民證是選民具有選舉資格的憑證,村民對此一憑證大都十分重視,諸如安徽鳳陽縣城西鄉縣城村一村民在選舉前不慎將選民證掉入水井中,此村民十分著急而發動全家人一起撈了二個多小時的例子,不勝枚舉。
【第10句】:但是他反復無常,而且未能找出如何向選民傳達思想的方法。
【第11句】:這次選舉的結果讓人發現,實事求是的政治人物,遠比弄虛作假的受選民歡迎。
【第12句】:有的政客慣用各種手段哄騙拉攏選民。
【第13句】:在線圖片競選,直接郵件服務以及電話銀行用于呼叫未來的選民。
【第14句】:反對民主最好的論據就是與一個普通選民五分鐘的談話。
【第15句】:選舉期間,候選人們都信誓旦旦地向選民保證,當選后一定實現競選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