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口的近義詞
[mark_b]
商口的相關詞: 商老、商專、商議、商調、商埠、商務、商蕀、商洽、商隊、商賈
[/mark_b]
近義詞的意思:
【第1句】:商洽:商洽,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為了達成合作、協作、委托等意向進行的協議會談。
【第2句】:商務:商業上的事務:~往來。
【第3句】:商旅:商旅的讀音是shānglǚ,指來往各地做買賣的商人;行商。語出《易·復》:“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第4句】:商老:解釋:指商山四皓,秦末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避秦亂,隱商山,年皆八十有馀,須眉皓白,時稱“商山四皓”。
【第5句】:商議:商議,漢語詞匯。注音:shāngyì釋義:指為了對取得一致意見而進行討論;建議。
【第6句】:商埠:商埠,是指與外國通商的城市。另指商業發達的城市。
【第7句】:商聲:【第1句】:五音中的商音。《文選·馬融<長笛賦>》:“易京 君明 識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 所加孔后出,是謂商聲五音畢。”李善 注:“笛本四孔,京 加一孔於下,為商聲,故謂五音畢。”
【第8句】:商山:山名。在今 陜西 商縣 東。亦名 商嶺、商阪、地肺山、楚山。地形險阻,景色幽勝。
【第9句】:商訂:商訂是漢語詞匯,讀音是shāngdìng,出自元劉祁《歸潛志》卷三。
【第10句】:商賈:商賈,是古代對商人的稱呼,釋為行商坐賈,行走販賣貨物為商,住著出售貨物為賈,二字連用,泛指做買賣的人。
【第11句】:商店:商店,一般是指商品開架陳列,顧客自我服務,貨款一次結算,以經營生鮮食品、日雜用品為主的經營商。是一種消費者自我服務、敞開式的自選售貨的零售企業。以經銷食品和日用品為主,它是二次大戰后發展起來,最先在歐美興起,現在在歐美十幾個國家中己有超級市場20萬個。語源:翻譯自store,“店”為后綴,來自日語的原語漢字借詞。1866年張德彝將巴黎的商店稱作“鋪戶或鋪店”(《航海述奇》)。“商店”收于hepburn,1886。
【第12句】:商行:商店(多指較大的)。
【第13句】:商洛:商洛市,陜西省地級市,位于陜西省東南部,秦嶺南麓,與鄂豫兩省交界。東與河南省的靈寶、盧氏、西峽、淅川縣市接壤;南與湖北省的十堰市鄖陽區、鄖西縣相鄰;西、西南與陜西省安康市的漢濱區、寧陜、旬陽和西安市的長安區、藍田縣毗鄰;北與陜西省渭南市的潼關、華陰、華州區相連。介于東經108°34′20″—111°1′25″,北緯33°2′30″—34°24′40″之間,東西長約229千米,南北寬約138千米,總面積19292平方千米,占陜西省總面積的【第9句】:36%。商洛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始名于漢朝,指上雒(縣)和商(縣)的地域合稱。歷史上商洛道(亦稱商於古道)為秦馳道的主干道之一,為“秦楚咽喉”,是長安...
【第14句】:商調:通過協商調動(人員、物資等):他是由單位~進京工作的。
【第15句】:商隊:成隊的販運商品的行商。
商口造句:
【第1句】:聶拉木口岸是西藏最大的陸路通商口岸,地處喜馬拉雅山中段南坡,東、南、西三面與尼泊爾相連,是西藏兩個全天性一類口岸之一。
【第2句】:據臣由海外客商口中了解,夷州治理平順,百姓口碑尚佳。
【第3句】:第現今中國已開通商口岸之外,應準添設下開各處,立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來僑寓,從事商業、工藝、制作。
【第4句】:威海市是一個新興的沿海開放城市,是中國最早對外通商口岸之一。
【第5句】:于是徐長青又仔細的算了一下,然后根據剛才行商口中得出的消息,清楚了這人來此的目的是什么http://www.semjishu.com/。
【第6句】:不過在義和團時代,穿著絲襪的人甚少,因為絲襪純粹是舶來貨,最初不過是中國幾個通商口岸的外國商店可購買直到先施百貨開業,才稍稍流行開來。
【第7句】:在內地非通商口岸城鎮非法開設行棧者比比皆是。
【第8句】:所有的出口商口必須達到國際標準。
【第9句】:加減都好理解,就是退商口決與商九口決,拋去算盤不提,有些都遠遠超過了這個時代的計算能力。
【第10句】:廣州的標志是“五羊”。地處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緣,瀕臨南中國海,珠江入海口,毗鄰港澳,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歷史上最悠久、最大的對外通商口岸,世界著名港口城市。
【第11句】:在這一城下之盟中,天津被增列為通商口岸,該條約雖未規定設立租界,但成為日后英國在天津強劃租界的依據。
【第12句】:其時,龍州作為中法戰爭后首個通商口岸已開放多年,大批衙署遷至龍州,軍政要人風云際會,商貿興盛,隆極一時。
【第13句】:民國時期受“西風東漸”的影響,各種新型的服裝面料由國外傳入我國,上海作為首批對外開放通商口岸,服裝面料的變化尤為明顯。
【第14句】:所以,他的商口在同行業中是最低價的。
【第15句】:阿里地委宣傳部副部長加央次仁介紹說,阿里地區邊境線長達里,但由于各種復雜的原因,目前只有普蘭縣才開放通商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