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開頭的成語大全(含解釋和出處)
整理了道盡涂窮、道在人為、道大莫容等“道”開頭的成語68個,包括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第1句】:道盡涂窮[dào jìn tú qióng]
【解釋】指無路可走,陷于絕境。
【出處】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私意自試,必不能堪其所不樂,自卜已審,若道盡涂窮,則已耳。”《晉書·嵇康傳》作“道盡途殫”。
【第2句】:道在人為[dào zài rén wéi]
【解釋】猶言事在人為。
【出處】《金瓶梅詞話》第三一回:“凈云:不打緊,道在人為,你見那里又一位王勃殿試來了。”
【第3句】:道大莫容[dào dà mò róng]
【解釋】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納不了他。后用以正確的道理不為世間所接受。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示例】道大莫容,反動派仇視共產主義真理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第4句】:道不掇遺[dào bù duō yí]
【解釋】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同“道不拾遺”。
【出處】《新唐書·東夷傳·高麗》:“降、敗、殺人及剽動者斬,盜者十倍取償,殺牛馬者沒為奴婢,故道不掇遺。”
【第5句】:道貌儼然[dào mào yǎn rán]
【解釋】猶道貌岸然。指神態嚴肅,一本正經的樣子。
【出處】巴金《家》九:“爺爺從前原也是荒唐的人,他到后來才變為道貌儼然的。”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曾相道貌儼然,出語亦有冷雋的時候了。”
【第6句】:道不拾遺,夜不閉戶[dào bù shí yí,yè bù bì hù]
【解釋】遺:遺失的東西;戶:門。東西丟在路上沒有人拾走,夜里睡覺都不需要關門防盜。形容社會風氣好。
【出處】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子產退而為政五年,國無盜賊,道不拾遺。”西漢·戴圣《禮記·禮運》:“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示例】農會勢盛,地方牌賭禁絕,盜匪潛蹤。有些地方真個道不拾遺,夜不閉戶。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第7句】:道不舉遺[dào bù jǔ yí]
【解釋】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同“道不拾遺”。
【出處】《新唐書·闞祾傳》:“部兵皆群盜,橫相侵牟,祾案罪殺之,雖親故無脫者,至道不舉遺。”
【示例】至上元間,國人推女子為王,號悉莫,威令整肅,道不舉遺。 ——明·羅曰褧《咸賓錄·南夷志一·爪哇》
【第8句】:道遠知驥,世偽知賢[dào yuǎn zhī jì,shì wěi zhī xián]
【解釋】驥:良馬。路途遙遠才可以辨別良馬,世間的虛偽狡詐才能鑒別賢才。比喻經過長久的磨練,才能看出人的優劣。
【出處】三國·魏·曹植《矯志》“道遠知驥,世偽知賢。”
【第9句】:道路以目[dào lù yǐ mù]
【解釋】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談,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對殘暴統治的憎恨和恐懼。
【出處】《國語·周語上》:“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示例】此后要防的是“道路以目”了,我們等待著遮眼文學吧。 ——魯迅《偽自由書·止哭文學》
【第10句】:道旁苦李[dào páng kǔ lǐ]
【解釋】比喻不被重視的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示例】決飛只搶榆枋,白發青衫,竟作道旁苦李。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阮龍光》
【第11句】:道義之交[dào yì zhī jiāo]
【解釋】交:交情,友誼。有道德有正義感的交往和友情。指互相幫助,互相支持的朋友。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三十八回:“道義之交,只此已足,何必更為介介。”
【第12句】:道東說西[dào dōng shuō xī]
【解釋】指亂加談論。同“道西說東”。
【出處】《劉知遠諸宮調·知遠別三娘太原投事》:“自入舍做女婿,覷俺咱似兒戲,使著后,道東說西暢憋氣。”
【第13句】:道德文章[dào dé wén zhāng]
【解釋】指思想品德和學識學問。
【出處】宋·辛棄疾《漁家傲·為余伯熙察院壽》:“道德文章傳幾世,到君合上三臺位。”
【示例】尊人道德文章,足為當代宗式。 ——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
【第14句】:道傍筑室[dào bàng zhù shì]
【解釋】比喻雜采各家之說。亦比喻無法成功的事。
【出處】《詩經·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謀,是用不潰于成。”
【示例】后世眾手修書,道傍筑室,掠人之文,竊鐘掩耳,皆固之作俑也。 ——宋·鄭樵《<通志>總序》
【第15句】:道寡稱孤[dào guǎ chēng gū]
【解釋】指自封為王,稱霸一方。
【出處】明·無名氏《陳倉路》第三折:“都待要分疆土,霸山川,尋戰討,相攻拒,出來的道寡稱孤。”
【第16句】:道路相望[dào lù xiāng wàng]
【解釋】望:看見。在道上可以互相看見。形容人絡繹不絕。
【出處】唐·李世民《命儉等征詔》:“新羅日蹙,百姓涂炭,遣使請援,道路相望。”
【第17句】:道而不徑[dào ér bù jìng]
【解釋】道:走路。徑:小路。走路要走大路而不走小路,以免遇到危險。
【出處】《呂氏春秋·孝行覽》:“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徑,能全支體以守宗廟,可謂孝矣。”
【示例】豈不聞君子道而不徑,舟而不游。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十一回
【第18句】:道不相謀[dào bù xiāng móu]
【解釋】指思想志向不同的人不會在一起共事。
【出處】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示例】孫為臺臣時,與徐華亭莫逆,疏詆新鄭最丑,二公道不相謀,相去亦三十余年。 ——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二·新鄭富平身后》
【第19句】:道西說東[dào xī shuō dōng]
【解釋】說東家,講西家。形容沒有中心地隨意說。
【出處】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二十:“那堪長老鼓兩片皮,搖三寸舌,說東道西,指南言北。”
【示例】阿你兩個,何用忩忩?阿誰許你,各擬論功。言詞相毀,道西說東。 ——《敦煌變文集·茶酒論一卷》
【第20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dào gāo yī chǐ,mó gāo yī zhàng]
【解釋】原意是宗教家告誡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誘惑。后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臨新的更大的困難。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五十回:“道高一尺魔高丈,性亂情昏錯認家。可恨法身無坐位,當時行動念頭差。”
【示例】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吳蓀甫,以及他的同志孫吉人他們,都是企業界身經百戰的宿將,難道就怕了什么? ——茅盾《子夜》十
【第21句】:道鍵禪關[dào jjàn chán guān]
【解釋】道:道教;鍵:觀宇,禪佛佛教;關:指寺院。道教的觀宇,佛教的寺院。
【出處】宋·葉廷珪《海錄碎事·人事·游覽》:“二室名游,花時雪夜,三堂勝常,道鍵禪關。”
【第22句】:道路側目[dào lù cè mù]
【解釋】側目:側目而視。在路上相遇,不敢交談,以目示意。形容政治黑暗暴虐。
【出處】《元史·阿魯諢薩理傳》:“所在囹圄皆滿,道路側目,無敢言者。”
【示例】在'四害’橫行,道路側目的時期,我常常想到振鐸,還為他的早逝而慶幸! ——冰心《晚晴集·追念振鐸》
【第23句】:道合志同[dào hé zhì tóng]
【解釋】指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及其見舉于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漠神通。”
【示例】我們需要道合志同的朋友。
【第24句】:道同契合[dào tóng qì hé]
【解釋】猶言道合志同。
【出處】晉·陸云《失題》詩:“道同契合,體異心并。”
【第25句】:道傍之筑[dào bàng zhī zhù]
【解釋】比喻無法成功的事。
【出處】《詩經·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謀,是用不潰于成。”鄭玄注:“如當路筑室,得人而與之謀所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
【示例】于時梅侍御客生獨薦李成梁,又不合當事者意,復成道傍之筑。 ——明·李贄《西征奏議后語》
【第26句】:道路藉藉[dào lù jí jí]
【解釋】藉藉:紛亂眾多的樣子。形容社會上人們眾說紛紜,紛紛傳告。
【出處】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二十五回:“而道路藉藉,或謂執事者將循政府之意,而從事于武力解決。”
【第27句】:道貌凜然[dào mào lǐn rán]
【解釋】猶道貌岸然。指神態嚴肅,一本正經的樣子。
【出處】《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光嚴整行之次,忽見維摩,道貌凜然,儀形壘落。”
【第28句】:道學先生[dào xué xiān shēng]
【解釋】指思想、作風特別迂腐的讀書人。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仲友喜的是俊爽名流,惱的是道學先生。”
【示例】你怎么也是這么個道學先生!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九回
【第29句】:道傍苦李[dào páng kǔ lǐ]
【解釋】比喻庸才,無用之才。同“道邊苦李”。
【出處】唐·許渾《和淮南王相公與賓僚同游瓜洲別業,題舊書齋》詩 :“道傍苦李猶垂實,城外甘棠已布陰。”
【第30句】:道邊苦李[dào biān kǔ lǐ]
【解釋】比喻庸才,無用之才。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示例】云霄直上,諸公袞袞,乃作道邊苦李。 ——宋·姜夔《永遇樂·次韻辛克清》詞
【第31句】:道盡途殫[dào jìn tú dān]
【解釋】指無路可走,陷于絕境。
【出處】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私意自試,必不能堪其所不樂,自卜已審,若道盡涂窮,則已耳。”《晉書·嵇康傳》作“道盡途殫”。
【第32句】:道無拾遺[dào wú shí yí]
【解釋】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同“道不拾遺”。
【出處】《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商賈重寶,單車露宿,牛馬放牧,道無拾遺。”
【示例】自是內部肅然不言,咸稱其有神,道無拾遺。 ——《隋書·藝術傳·韋鼎》
【第33句】:道不同,不相為謀[dào bù tóng,bù xiāng wéi móu]
【解釋】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會在一起共事。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示例】明明求財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為謀。 ——漢·楊惲《報孫會宗書》
【第34句】:道貌岸然[dào mào àn rán]
【解釋】道貌:正經嚴肅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樣子。指神態嚴肅,一本正經的樣子。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成仙》:“又八九年,成忽自至,黃巾氅服,岸然道貌。”
【示例】因看見端甫道貌岸然,不敢造次。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四回
【第35句】:道在屎溺[dào zài shǐ nì]
【解釋】比喻道之無所不在。
【出處】《莊子·知北游》:“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后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示例】以道眼觀一切物,物物平等,本無大小塹久貴賤善惡之殊。莊生知之,故曰道在屎溺,每下愈況。 ——嚴復《救亡決論》
【第36句】:道長論短[dào cháng lùn duǎn]
【解釋】指評論好壞是非。
【出處】丁玲《三日雜記》:“車子轉動的聲音擾成一片,人們在周圍道長論短,娃娃們跑來跑去,喊著媽,哄笑著,鬧成一片。”
【示例】他像女人一樣愛道長論短。
【第37句】:道遠日暮[dào yuàn rì mù]
【解釋】暮:太陽落山。道路很遙遠,而且太陽西沉了。比喻還有很多事要做,可時間不多了。
【出處】《吳子·料敵》:“六曰:道遠日暮,士眾勞懼,倦而未食,解甲而息。”
【第38句】:道高德重[dào gāo dé zhòng]
【解釋】道德高尚,很有威信。
【出處】艾蕪《回家》:“水元伯伯打發人來叫丁永森到他家去坐,丁永森知道定是講這件不愉快的事情的,但因為水元伯伯是這村里道高德重的人,沒法子違反他的命令,就只好硬著頭皮去了。”
【第39句】:道頭知尾[dào tóu zhī wěi]
【解釋】說個開頭就知道結果。形容思維敏捷、悟性好。
【出處】《朱子語類》卷四九:“惟圣人道頭知尾,下學便上達,若教學者,則須循其序也。”
【示例】抑且聰明伶俐,凡事道頭知尾。 ——《何典》第七回
【第40句】:道同義合[dào tóng yì hé]
【解釋】猶言道合志同。
【出處】清·李漁《蜃中樓·婚諾》:“他第三個兄弟錢塘君與我道同義合,相得甚歡。”
【示例】他有幾個道同義合的朋友。
【第41句】:道聽耳食[dào tīng ěr shí]
【解釋】對傳聞之辭不加去取,盲目輕信。
【出處】清·葉燮《原詩·外篇下》:“村學究道聽耳食,竊一言以詫新奇,此等之論是也。”
【第42句】:道存目擊[dào cún mù jī]
【解釋】一個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養,人們只需一接觸便能感受得到。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
【示例】色瘁形枯應笑屈,道存目擊豈非溫? ——宋·蘇軾《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仍用前韻》
【第43句】:道盡途窮[dào jìn tú qióng]
【解釋】道、途:路。走到路的盡頭。形容無路可走,面臨末日。
【出處】《晉書·嵇康傳》:“自卜已審,若道盡涂殫則已耳,足下無事冤之令轉于溝壑也。”
【示例】國學國學,新學家既“薄為不足道”,國學家又道而不能亨,你真要道盡途窮了! ——魯迅《熱風·“以震其艱深”》
【第44句】:道骨仙風[dào gǔ xiān fēng]
【解釋】指有得道者及仙人的氣質神采。
【出處】宋·程珌《喜遷鶯·壽薛樞密》詞:“道骨仙風,安排頓著,須是人間紫府。”
【示例】神功大力,有時濟困扶危,道骨仙風,盡可度人出世。 ——明·馮夢龍《雙雄記龍神遣救》
【第45句】:道三不著兩[dào sān bù zháo liǎng]
【解釋】道:說話;著:接觸到。說話三句有兩句說不到地方。形容說話不著邊際。
【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蘇王文<桂枝香>》:“道三不著兩,四下亂倡揚,取得經來唐三藏,再莫管他人瓦上霜。”
【示例】文杏又小,道三不著兩的。鶯兒一個人,不夠服侍的,還要買一個丫頭來你使。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8回
【第46句】:道微德薄[dào wēi dé báo]
【解釋】道行和才能都很差。多作謙辭。
【出處】《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貧僧道微德薄,不堪為師。”
【第47句】:道同志合[dào tóng zhì hé]
【解釋】猶言道合志同。
【出處】宋·司馬光《又謝龐參政啟》:“嘗托僚寀,獲友高明,道同志合,出處如一。”
【示例】予以修《明史》,亦館于徐,與處士道同志合,日討論天地陰陽之變,伯王大略。 ——清·王源《劉處士墓表》
【第48句】:道高魔重[dào gāo mó zhòng]
【解釋】形容法力高強。
【出處】陶牧《七夕和儆廬仍用征字韻》:“道高魔重文驅瘧,海涸桑枯路未平。”
【第49句】:道殣相望[dào jìn xiāng wàng]
【解釋】殣:餓死。道路上餓死的人到處都是。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年》:“宮室茲侈,道殣相望。”
【示例】昆明被圍久,糧饋阻絕,道殣相望。 ——《清史稿·夏毓秀傳》
【第50句】:道路相告[dào lù xiāng gào]
【解釋】路上行人互相傳遞消息。形容消息或事件引人注目。
【第51句】:道長爭短[dào cháng zhēng duǎn]
【解釋】指評論好壞是非。
【出處】林如稷《將過去》:“你近來怎么這樣瘦,精神也像不好:意志消沉,從前愛鬧愛道長爭短,現在只是死呆呆不愛說話?”
【第52句】:道殣相枕[dào jìn xiāng zhěn]
【解釋】道路上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同“道殣相望”。
【出處】鄭觀應《救時揭要·救濟速報》:“明年大饑,道殣相枕,張罄家以糜粥濟之,活者萬計。”
【第53句】:道盡涂殫[dào jìn tú dān]
【解釋】涂:通“途”;殫:盡。到了無路可走的境地。比喻窮途沒路,末日來臨。
【出處】《晉書·嵇康傳》:“自卜已審,若道盡涂殫則已耳,足下無事冤之令轉于溝壑也。”
【第54句】:道不拾遺[dào bù shí yí]
【解釋】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戰國策·秦策一》:“道不拾遺,民不妄取。”
【示例】人人稱贊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
【第55句】:道古稽今,言遠合近[dào gǔ jī jīn,yán yuǎn hé jìn]
【解釋】道:講;稽:考核;合:契合。談論古時的事要結合今天的實際,說遠處的事要結合眼前的事。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論災》:“夫道古者稽之今,言遠者合之近。”
【第56句】:道不同不相為謀[dào bù tóng bù xiāng wéi móu]
【解釋】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出處】《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示例】我非不知銀行之可以發財也,其如“道不同不相為謀”何。 ——魯迅《兩地書·六六》
【第57句】:道聽途說[dào tīng tú shuō]
【解釋】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出處】《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示例】妹子道聽途說,不知是否?尚求指示。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三回
【第58句】:道高益安,勢高益危[dào gāo yì ān,shì gāo yì wēi]
【解釋】益:更加;勢:權勢。道德越高尚,為人處事好,就越安全;權勢越大,更容易濫用權力,剛愎自用,就越危險。
【出處】《史記·日者列傳》:“道高易安,勢高益危。居赫赫之勢,失身且有日矣。”
【第59句】:道路傳聞[dào lù chuán wén]
【解釋】在道路上傳播聽到的消息。指社會上廣為流傳的消息。
【出處】鄒韜奮《抗戰以來·“來賓”種種》:“道路傳聞,尚有假借取締與指導名義,摧殘合法組織,箝制正當議論,拘捕熱血青年……”
【第60句】:道道地地[dào dào dì dì]
【解釋】非常地道。
【示例】這是道道地地的北京貨。
【第61句】:道遠知驥[dào yuǎn zhī jì]
【解釋】驥:千里馬。路途遙遠才可以辨別良馬。比喻經過長久的鍛練,才能看出人的優劣。
【出處】三國·魏·曹操《矯志》:“道遠知驥,世偽知賢。”
【第62句】:道路指目[dào lù zhǐ mù]
【解釋】路上行人用手指,用眼睛看。形容事情已經很明顯,眾人皆知。
【出處】鄒韜奮、茅盾等《我們對國事的態度和主張》:“迄今抗戰陣營中尚潛伏若干妥協主和分子,道路指目,當非空穴來風。”
【第63句】:道山學海[dào shān xué hǎi]
【解釋】道、學:學問。學識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學識淵博。
【出處】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游學》:“道山學海功非淺,孔思周情文可傳。”
【第64句】:道殣相屬[dào jìn xiāng shǔ]
【解釋】道路上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同“道殣相望”。
【出處】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烏仗那國》:“時遭饑歲,疾疫流行,醫療無功,道殣相屬。”
【第65句】:道高望重[dào gāo wàng zhòng]
【解釋】猶言德高望重。
【出處】鄭觀應《與青城山人書》:“道高望重之人……一心一德,力行公天下之制,主張大同,聯合世界異同之民族,組織全球統一之政府。其所持之政綱,必以道德為本。”
【第66句】:道頭會尾[dào tóu huì wěi]
【解釋】說個開頭就知道結果。形容思維敏捷、悟性好。同“道頭知尾”。
【出處】《五燈會元·芭蕉清禪師法嗣·承天辭確禪師》:“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師曰:'道頭會尾,舉意知心。’”
【第67句】:道聽涂說[dào tīng tú shuō]
【解釋】從道路上聽到,在道路上傳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出處】《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示例】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涂說者之所造也。 ——《漢書·藝文志》
【第68句】:道弟稱兄[dào dì chēng xiōng]
【解釋】朋友間以兄弟相稱,表示關系親密。
【出處】郭沫若《創造十年續篇》三:“一會兒要和你道弟稱兄,一會兒還要罵得欠涅磐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