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鷹”的成語(46個)
本文整理了鷹派人物、見兔放鷹、呼鷹走狗等含“鷹”的成語46個,其中“鷹”開頭的成語29個,“鷹”結尾的成語3個,“鷹”在中間的成語14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鷹”開頭的成語【第1句】:鷹派人物[yīng pài rén wù]
【解釋】采取好戰態度并且擁護直接強硬行動的人。比喻立場強硬,行動直接,且好戰、勇猛。
【示例】美國的鷹派人物都是好戰分子。
【第2句】:鷹嘴鷂目[yīng zuǐ yào mù]
【解釋】形容外貌奸詐兇狠。
【出處】于劭溯《月落屋梁》:“那老頭有五個兒子,個個鷹嘴鷂目如狼似虎?!?/p>
【示例】他長著一幅鷹嘴鷂目的嘴臉。
【第3句】:鷹拿燕雀[yīng ná yàn què]
【解釋】比喻捉拿毫不費力。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士真分付把李參軍拿下。左右就在席上,如鷹拿雁雀,楸了下來聽令。士真道:'且收郡獄!’左右即牽了李參軍衣袂,付在獄中,來回話了?!?/p>
【示例】他使出了鷹拿燕雀的招式。
【第4句】:鷹揚虎噬[yīng yáng hǔ shì]
【解釋】如鷹飛揚,似虎噬咬。形容耀武揚威,窮兇極惡。
【出處】明·陶宗儀《輟耕錄·闌駕上書》:“散散、王士宏等,不體圣天子撫綏元元之意,鷹揚虎噬,雷厲風飛?!?/p>
【第5句】:鷹擊毛摯[yīng jī máo zhì]
【解釋】擊:搏擊;摯:兇猛。鷙鳥撲擊其他動物時,羽毛都張著。比喻嚴酷兇悍。
【出處】《史記·酷吏列傳》:“而縱以鷹擊毛摯為治?!?/p>
【第6句】:鷹犬之用[yīng quǎn zhī yòng]
【解釋】鷹犬:獵人馴養的鷹與獵犬。起到鷹犬的作用。舊指為君主盡忠。
【出處】《后漢書·陳龜傳》:“臣龜蒙恩累世,馳騁邊垂,雖展鷹犬之用,頓斃胡虜之庭,魂骸不返,薦享狐貍,猶無以塞厚責,荅萬分也?!?/p>
【示例】臣承指授,效鷹犬之用耳,有何勛勞而恃功肆意,寧敢昧利而違圣詔。 ——《晉書·王濬傳》
【第7句】:鷹化為鳩,猶憎其眼[yīng huà wéi jiū,yóu zēng qí yǎn]
【解釋】鳩:鴿子一類的鳥;憎:憎恨。即使老鷹變成了鳩鳥,眾鳥仍然討厭其眼睛。比喻外表雖然有所改變,但改變不了其兇惡本性。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雖陽和布氣,鷹化為鳩,至于識者,猶憎其眼?!?/p>
【第8句】:鷹瞵虎攫[yīng lín hǔ jué]
【解釋】形容心懷不善,伺機攫取。同“鷹瞵虎視”。
【出處】趙漢卿《宣言書》:“列強鷹瞵虎攫,日追一日,動輒以兵事相恐嚇?!?/p>
【第9句】:鷹脧狼顧[yīng suō láng gù]
【解釋】形容目光銳利,為人狠戾。同“鷹視狼顧”。
【出處】《天雨花》第二一回:“鷹脧狼顧為非善,柳黛蛾眉殺氣橫?!?/p>
【第10句】:鷹覷鶻望[yīng qù hú wàng]
【解釋】覷:看;鶻:一種猛禽。目光像鷹、鶻一樣,十分敏銳。形容視覺敏銳。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崔生鷹覷鶻望,去門縫里一瞧,那笑的卻是一個女孩兒,約有十六歲?!?/p>
【第11句】:鷹犬之任[yīng quǎn zhī rèn]
【解釋】鷹犬:獵人馴養的鷹與獵犬??梢匀斡弥疄辁椚?。舊指為君主盡忠的重任。
【出處】《后漢書·酷吏傳·陽球》:“臣無清高之行,橫蒙鷹犬之任。”
【第12句】:鷹視虎步[yīng shì hǔ bù]
【解釋】象鷹那樣看東西,象老虎那樣走路。形容為人陰險狠毒。
【出處】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吾觀喜之為人鷹視虎步,專功殺之性,不可親也?!?/p>
【第13句】:鷹頭雀腦[yīng tóu què nǎo]
【解釋】形容相貌丑陋而神情狡猾。
【出處】元·楊暹《西游記》第四本第十三出:“見一人光紗帽,黑布衫,鷹頭雀腦將身探?!?/p>
【第14句】:鷹揚虎視[yīng yáng hǔ shì]
【解釋】象鷹那樣飛翔,如虎一般雄視。形容十分威武。
【出處】《詩經·大雅·大明》:“維師尚父,時維鷹揚?!薄吨芤住ゎU》:“虎視耽耽,其欲逐逐?!?/p>
【示例】王肅以宿德顯授,何曾以后進見拔,皆鷹揚虎視,有萬里之望。 ——三國·魏·應璩《與侍郎曹長思書》
【第15句】:鷹撮霆擊[yīng cuō tíng jī]
【解釋】像老鷹攫食,雷霆猛擊。形容氣勢威猛。
【第16句】:鷹心雁爪[yīng xīn yàn zhǎo]
【解釋】比喻心靈手快。
【出處】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四折:“你待要使用金銀,打通關節,救拔囚牢,則俺燕青呵!須不是鷹心雁爪,早跳出虎穴狼巢。”
【第17句】:鷹化為鳩,眾鳥猶惡其眼[yīng huà wéi jiū,zhòng niǎo yóu wù qí yǎn]
【解釋】鳩:斑鳩;憎:憎恨。鷹變化為斑鳩,其他的斑鳩仍厭惡它的目光。比喻外表變化,兇惡的本性不改,仍遭厭惡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鷹化為鳩,至于識者猶憎其眼。”
【第18句】:鷹視狼顧[yīng shì láng gù]
【解釋】形容目光銳利,為人狠戾。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
【示例】袁世凱鷹視狼顧,久蓄逆謀,故景月汀謂其為仲達第二。 ——溥偉《讓國御前會議日記》
【第19句】:鷹飛魚躍[yīng fēi yú yuè]
【解釋】老鷹飛,游魚跳。形容自然界的活躍景象。
【示例】青山不換綠常在,鷹飛魚躍會有時。
【第20句】:鷹視狼步[yīng shì láng bù]
【解釋】象鷹那樣看東西,象狼那樣走路。形容為人陰險狠毒。
【出處】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夫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以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可與履危,不可與安。”
【示例】司馬懿鷹視狼步,不可付與兵權,久必為國家之大禍。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
【第21句】:鷹拿雁捉[yīng ná yàn zhuō]
【解釋】比喻緝捕時的快速兇猛。
【出處】《平山冷燕》第五回:“圣旨一下,早有錦衣衛官已將竇國【第1句】:宋信鷹拿雁捉的拖了出來?!?/p>
【第22句】:鷹頭之蠅[yīng tóu zhī yíng]
【解釋】老鷹頭上的蒼蠅。舊比喻倚仗帝王權勢擅自作威作福的小人。
【出處】《新唐書·魏元忠傳》:“君側之人,眾所畏懼,所謂鷹頭之蠅、廟垣之鼠者也?!?/p>
【第23句】:鷹瞵鶚視[yīng lín è shì]
【解釋】鷹、鶚:兩種猛禽;瞵:眼光閃閃地看。形容用兇狠的目光盯視著。
【出處】晉·左思《吳都賦》:“狂 獷獪,鷹瞵鶚視。”
【示例】其中最活躍的是有幾位沒有制服的外國巡捕,兩手都握著手槍,鷹瞵鶚視地東奔西突。 ——郭沫若《創造十年續篇》四
【第24句】:鷹擊長空[yīng jī cháng kōng]
【解釋】指雄鷹振翅飛翔于遼闊的天空。亦比喻有雄心壯志的人在廣闊的領域中施展自己的才能。
【出處】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第25句】:鷹鼻鷂眼[yīng bí yào yǎn]
【解釋】鷂:一種形體像鷹而比鷹小的兇猛的鳥,背灰褐色,以小鳥、小雞為食。形容奸詐兇狠的相貌。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十九章:“我倒是覺得敬軒的那位搖鵝毛扇子的軍師,生得鷹鼻子鷂眼,不是個善良家伙。”
【示例】這個人鷹鼻鷂眼,一看就知道是惡人。
【第26句】:鷹瞵虎視[yīng lín hǔ shì]
【解釋】像鷹和虎一樣兇狠貪婪地注視著。形容心懷不善,伺機攫取。
【出處】梁啟超《論私德》二:“俄羅斯政府,以鷹瞵虎視之勢,震懾五陸,而其人民稱罪惡之府,黑暗無復天日,(日本人有《露西亞亡國論》,窮形盡相。)亦生計沈窘之影響也?!?/p>
【示例】張繼煦《<湖北學生界>敘論》:“鷹瞵虎視者數強國,四顧皇皇,無所用其武?!?/p>
【第27句】:鷹犬之才[yīng quǎn zhī cái]
【解釋】鷹犬:獵人馴養的鷹與獵狗,打獵時用于追捕獵物。用作鷹犬之才。比喻供驅使、能出力的人。
【出處】漢·陳琳《為袁紹傳檄各州郡文》:“幕府董統鷹揚,埽夷兇逆,續遇董卓侵官暴國,于是提劍揮鼓,發命東夏,廣羅英雄,棄瑕錄用,故遂與操參咨策略,謂其鷹犬之才,爪牙可任?!?/p>
【示例】方今多士盈朝,當擇賢者居其任,奈何以弦歌鷹犬之才侍側,至令致此?乃陛下訓導不足,豈太子之罪耶! ——《舊唐書·李綱傳》
【第28句】:鷹犬塞途[yīng quǎn sāi tú]
【解釋】鷹犬:打獵時追捕禽獸的鷹和獵犬,比喻爪牙;塞:堵塞;途:道路。壞人的爪牙塞滿道路。
【出處】魯迅《偽自由書·文章與題目》:“這是后來和現在的話,當時可不然,鷹犬塞途,干兒當道,魏忠賢不是活著就配享了孔廟么?”
【第29句】:鷹摯狼食[yīng zhì láng shí]
【解釋】比喻兇狠地攫取和吞沒。
“鷹”結尾的成語【第1句】:見兔放鷹[jiàn tù fàng yīng]
【解釋】看到野兔,立即放出獵鷹追捕。比喻行動及時,適合需要。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布大教網,漉人天魚,不如見兔放鷹,遇獐發箭?!?/p>
【示例】當今世情,何人不趨炎附勢,見兔放鷹,誰肯結交窮秀才。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侯官縣烈女殲仇》
【第2句】:餓虎饑鷹[è hǔ jī yīng]
【解釋】比喻兇殘貪婪。
【出處】《魏書·宗室暉傳》:“侍中盧昶,亦蒙恩眄,故時人號曰:'餓虎將軍,饑鷹侍中?!?/p>
【示例】衙門里的人,一個個是餓虎饑鷹,不叫他們敲詐百姓,敲詐哪個呢? ——清·李寶嘉《活地獄·楔子》
【第3句】:南鷂北鷹[nán yào běi yīng]
【解釋】鷂、鷹:兩種猛禽。在南為鷂子,在北為老鷹。比喻性格嚴峻的人。
【出處】《晉書·崔洪傳》:“叢生棘刺,來自博陵,在南為鷂,在北為鷹。”
“鷹”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呼鷹走狗[hū yīng zǒu gǒu]
【解釋】放出鷹狗去追捕野獸。指打獵游蕩的生活。
【出處】放出鷹狗去追捕野獸。指打獵游蕩的生活。
【第2句】:雛鷹展翅[chú yīng zhǎn chì]
【解釋】雛:幼鳥。幼鷹展開翅膀飛翔。比喻青年人開始獨立生活、工作。
【示例】大學已經畢業了,這正是他雛鷹展翅的時侯。
【第3句】:放鷹逐犬[fàng yīng zhú quǎn]
【出處】《明史·韓文傳》“擊球走馬,放鷹逐犬,俳優雜劇,錯陳于前?!?/p>
【示例】忽一日帶了二三百家將,往鄉村打圍作樂,一路來到一個地方,名為孟家莊。一眾人放鷹逐犬。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三十二回
【第4句】:飛鷹走馬[fēi yīng zǒu mǎ]
【解釋】放鷹追捕和騎馬追逐鳥獸。指打獵。
【出處】宋·歐陽修《乞獎用孫沔札子》:“沔今年雖七十,聞其心力不衰,飛鷹走馬尚如平日?!?/p>
【第5句】:雕心鷹爪[diāo xīn yīng zhǎo]
【解釋】比喻心腸殘忍,手段毒辣。
【出處】元·無名氏《千里獨行》第三折:“他待使些雕心鷹爪,安排下龍韜虎略?!?/p>
【示例】倚著他龍蟠虎踞江山霸,人強馬壯諸侯怕,雕心鷹爪窺天下。 ——元·無名氏《臨潼斗寶》頭折
【第6句】:虎視鷹揚[hǔ shì yīng yáng]
【解釋】揚:高舉,飛起。像老虎那樣雄視,像老鷹那樣飛翔天空。形容人很有威儀。
【出處】清·施潤章《重刻<何大復詩集>序》:“明正德間,李空同虎視鷹揚,望之森森武庫,學者風靡,固其雄也。”
【第7句】:犬牙鷹爪[quǎn yá xīng zhǎo]
【解釋】比喻奴才。
【出處】宋·陸游《艾如張》詩:“犬牙鷹爪死不辭,觸機折頸吁可悲!”
【示例】我這生財妙手,從來會抓。豈仗你犬牙鷹爪,才能做家。 ——清·李漁《比目魚·征利》
【第8句】:虎視鷹瞵[hǔ shì yīng lín]
【解釋】瞵:眼光閃閃地看著。像虎和鷹那樣惡狠狠地注視著。比喻強敵窺伺。
【出處】清·洪楝園《后南柯·代檀》:“虎視鷹瞵萃列強,競稱兵要犯封疆。”
【第9句】:饑鷹餓虎[jī yīng è hǔ]
【解釋】比喻兇殘貪婪。
【出處】《魏書·宗室暉傳》:“侍中盧昶,亦蒙恩眄,故時人號曰:'餓虎將軍,饑鷹侍中。’”
【第10句】:養鷹揚去[yǎng yīng yáng qù]
【解釋】喂養老鷹,老鷹吃飽后就飛走。比喻心懷野心的人不易控制,當其得勢之時就不再為主人所用。
【出處】《后漢書·呂布傳》:“不如卿言,譬如養鷹,饑即為用,飽則飏去?!?/p>
【第11句】:飛鷹走犬[fēi yīng zǒu quǎn]
【解釋】指打獵游蕩的生活。同“飛鷹走狗”。
【出處】元·李直夫《虎頭牌》第一折:“我如今欲待去消愁悶,則除是飛鷹走犬,逐逝追奔?!?/p>
【示例】卻說曹爽正飛鷹走犬之際,忽報城內有變,太傅有表。 ——《三國演義》第一○七回
【第12句】:養鷹飏去[yǎng yīng zǒu qù]
【解釋】比喻懷有野心的人不易控制,當其得意之時就不再為主人所用。
【出處】語出《后漢書·呂布傳》:“譬如養鷹,饑即為用,飽則飏去?!?/p>
【示例】宋·胡夢昱《嘉定壬午六月五日輪對第二札子》:“當其歸附之初,國論嘩然,或有養鷹飏去之疑,或有養虎遺患之懼?!?/p>
【第13句】:飛鷹走狗[fēi yīng zǒu gǒu]
【解釋】放出鷹狗去追捕野獸。指打獵游蕩的生活。
【出處】《東觀漢記·耿恭傳》:“將兵不憂,軍士肆心放縱欲,飛鷹走狗,游戲道上。”《后漢書·袁術傳》:“少以俠氣聞,數與諸公子飛鷹走狗。”
【示例】古者帝王端居九重之上,日與大臣宿儒講求治道,至于飛鷹走狗,非其事也。 ——《元史·脫脫傳》
【第14句】:飛鷹奔犬[fēi yīng bēn quǎn]
【解釋】放出鷹和狗去追捕野獸。指打獵。同“飛鷹走狗”。
【出處】唐·柳澤《上睿宗書》:“或打球擊鼓,比周伎藝;或飛鷹奔犬,盤游藪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