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辨的近義詞
[mark_b]
考辨的相關詞: 考驗、考勤、考取、考成、考過、考到、考的、考據、考評、考求
[/mark_b]
考辨的意思:查考辨正。
考辨的拼音:[ kǎo biàn ]
近義詞的意思:
【第1句】:考勤:考查工作或學習的出勤情況:~簿。
【第2句】:考驗:考驗,漢語詞匯。拼音:kǎoyàn釋義:【第1句】:考查驗證【第2句】:拷問,審訊拷打(偏義副詞,偏在“考”)例句:通過具體事件、行動或困難環境來檢驗(是否堅定、忠誠或正確):革命戰爭~了他;我們的隊伍是一支久經~的隊伍。
【第3句】:考評:考核評議:通過~決定干部的聘任。主管部門要定期對企業進行~。
【第4句】:考求:【拼音】kǎoqiú【注音】ㄎㄠˇㄑㄧㄡˊ【條目】考求【引證解釋】探索研求。宋曾鞏《移滄州過闕上殿札子》:“每延見三事,省決萬機,必咨詢舊章,考求古義。”清薛福成《與法蘭西立約通商保護越南議》:“法人知中國地產之厚,考求商路,殆閱十年。”廖仲愷《全民政治論譯本序》:“茲為便利起見,述其大略,俾平日於歐美政治無暇考求之閱者,對於此三術語,先有一種概念,此亦譯者一義務也。”
【第5句】:考妣:古代稱已死的父母。父死后稱“考”母死后稱“妣”。考字原指父親,不論是健在的已故的。考字要說清楚,請先說老字和孝字,這樣方便一些。老字甲骨文畫側身一老叟,長發遮臉,佝背站立,向前探手,一副顫顫巍巍的樣子。
【第6句】:考證:考證(kǎozhèng):【第1句】:考查驗證。如:《大浦卜氏族譜》所記載的內容是否真實,尚待考證。【第2句】:考取證件。即通過參加某種考試獲取某類資格證書。如:現在學車的人越來越多,考證很難。
【第7句】:考取:考取拼音:kǎoqǔ注音:ㄎㄠˇㄑㄩˇ[passanentranceexamination](1).舉行考試以錄取人員。(2).投考被錄取,報考被錄取。如:他考取了北京大學。
【第8句】:考風:考風是一個漢語詞匯,讀音kǎofēng,意思是考試的風氣。
【第9句】:考限:ㄎㄠˇㄒㄧㄢˋ考績的程限。《新唐書·選舉志下》:“故士人二年居官,十年待選,而考限遷除之法寖壞。”宋王禹偁《仲咸就加郡印因以四韻賀而勉之》:“唯是謫官無考限,比君知問幾時還。”
【第10句】:考量:考量指思考衡量,本意是對一件事情反復斟酌,反復的推敲不斷的考慮,一般用于書面語,口語中也經常用到。對事態的進展,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判斷。
【第11句】:考典:稽考典實。《左傳·昭公十五年》:“言以考典,典以志經,忘經而多言,舉典將焉用之。”清 顧炎武《禹降》探詩:“奇疑是穴,考典或言陵。”清 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二:“考據之學,離詩最遠,然詩中恰有考據題目,如《石鼓歌》、《鐵券行》之類,不得不徵文考典,以侈侈隆富為貴。”
【第12句】:考的:考,kao,從毛從人(耂)從丂。老也。凡言壽考者、此字之本義也。引伸之為成也。后假借為“考問”。引伸之為成也。考槃、江漢、載芟、絲衣毛傳是也。凡禮記皇考、春秋考仲子之宮皆是也。又假借為考字。山有櫙弗鼓弗考傳曰考、擊也是也。凡言考挍、考問字皆為考之假借也。《禮·曲禮》死曰考。又《楚辭·九嘆》身憔悴而考旦兮。《注》考,猶終也。(1)形聲。從老省,丂(kǎo)聲。按甲骨文、金文均象僂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狀,與老同義。本義:老,年紀大,同本義。考,老也。——《說文》《毛晃增韻》老字下從匕,考字下從丂,各自成文,非反匕為丂也。《釋名》父死曰考。考,成也。亦言槁也,槁于義為成,凡五材,膠漆陶冶皮革,乾槁乃成。
【第13句】:考成:落成,建成。宋蔡絳《鐵圍山叢談》卷二:“政和閑,魯公以師臣為建明堂使,既考成,因進呈面奏曰:'臣已位極人臣矣,矧罔功,詎宜賞也?’”
【第14句】:考期:考試的日期。
【第15句】:考辨:查考辨正。
考辨造句:
【第1句】:校勘是文獻整理遇程中十分基礎、重要的一步。其中涉及拓本的選取,對異體字、俗體字、拓本泐蝕及錯、訛、脫、衍等問題的細致考辨。
【第2句】:而我們運用“詩史互證”的方法可以考辨出,以上詩句應是指杜甫于開元十三年在洛陽親睹玄宗封禪泰山出發儀仗之事,由此還可以揭示出杜甫早年一直被掩蓋和忽略的一段歷史。
【第3句】:考辨圍繞“睡眠”及與其易混淆的含義而展開。
【第4句】:面對迅猛發展的計算機網絡技術,作者主張人文學者需要冷靜的理性沉浸和觀念考辨,以廓清其負載的人文價值并加速其文化律成。
【第5句】:因此,對瞿秋白研究文學史成果的考辨,不僅能夠凸現瞿秋白在外國文學史研究上的地位,而且還能夠追溯一種文學史撰寫方式的發展演進過程。
【第6句】:第四部分,主要對該書所征引的材料加以考辨。
【第7句】:第一章對張鳳翼的生平及其創作進行考辨,旨在建立一個知人論世的基礎。
【第8句】:造句網http://www.semjishu.com/-造句應有盡有,幾千詞語的造句供您參考!
【第9句】:通過考辨,可以確認,馬瑞辰曾于嘉慶十二年前后掌教過白鹿洞書院。
【第10句】:本文對它們的真偽問題重加考辨,認為判定它們為后人擬作或假托的證據都不能成立。
【第11句】:他這次為余秋雨散文指錯,是經過悉心梳理和考辨,有史可鑒,有案可稽。
【第12句】:為明彼此差別,還原本來面目,本文立足于唐代筆記小說資料,特做考辨。
【第13句】:但唐宋以來,史書方志多誤署作者,改竄原文,或者不能區分僑縣與舊址,應當進行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