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典的近義詞
[mark_b]
祠典的相關詞: 祠位、祠典、祠主、祠具、祠厘、祠祿、祠堂、祠廟、祠兵、典范
[/mark_b]
祠典的意思:祀典,有關祭祀的典制。《三國志·魏志·明帝紀》:“﹝ 青龍 元年﹞詔諸郡國山川,不在祠典者勿祠。”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渭水》:“霸 滻,長水 也,雖不在祀典,以近 咸陽 秦、漢 都,涇、渭、長水,盡得比大川之禮。”
祠典的拼音:[ cí diǎn ]
近義詞的意思:
【第1句】:祠厘:祭神求福。
【第2句】:祠典:祀典,有關祭祀的典制。《三國志·魏志·明帝紀》:“﹝ 青龍 元年﹞詔諸郡國山川,不在祠典者勿祠。”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渭水》:“霸 滻,長水 也,雖不在祀典,以近 咸陽 秦、漢 都,涇、渭、長水,盡得比大川之禮。”
【第3句】:祠主:猶廟祝。
【第4句】:典質:典質是產生于南北朝的專門經營放款的金融機構。典質由寺廟經營,辦理抵押放款和質押放款。
【第5句】:典故: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后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第6句】:祠兵:古代兵將出戰,陳于近郊,殺牲饗士卒,謂之“祠兵”。《公羊傳·莊公八年》:“甲午祠兵。祠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禮一也,皆習戰也。”何休 注:“禮,兵不徒使,故將出兵必祠於近郊,陳兵習戰,殺牲饗士卒。”王闿運《丁文誠誄》:“曾選士於 衡 湘,截 粵 餉以祠兵。”一說,祠兵即治兵。清 王念孫《讀書雜志·漢隸拾遺》“泰山 都尉 孔宙 碑”:“第六行'□□祠兵,遺畔未寧’,祠兵,即治兵也。《左氏春秋·莊八年》甲午,治兵,《公羊》作'祠兵’,宙 傳《嚴氏春秋》,故書此碑者,亦從《公羊》作'祠兵’也。”
【第7句】:祠具:祭祀時所用的器具。或稱祠器。
【第8句】:典籍:典籍(diǎnjí):【第1句】:古代重要文獻的總稱。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第2句】:泛指古代圖書。
【第9句】:典雅:典雅,謂文章、言辭有典據,高雅而不淺俗。也形容人富于學養,莊重不俗。泛指古代典籍。
【第10句】:祠堂: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祠堂有多種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作為各房子孫辦理婚、喪、壽、喜等的場所。值得注意的是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常在祠堂進行。
【第11句】:祠廟:祠廟是漢民族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采用廟堂式建筑形式。漢族民間崇拜的傳說中的神,國家規定要祭祀的山川之神,也都有專用的祠廟。
【第12句】:祠祿:官名。
【第13句】:典列:典列【拼音】:diǎnliè【注音】:ㄉㄧㄢˇㄌㄧㄝˋ【解釋】:猶言常位。【出處】:三國魏曹植《懷親賦》:“存官曹之典列,心髣髴于生平。”趙幼文校注:“《國語·周語》韋注:'列,位次也。’典列即常位。”
【第14句】:典子:典子,是漢語詞匯,出自《吉順》,解釋為舊時貧困之家有時被迫將妻子典押給別人,在被典押期間所生的子女,歸典押人所有。
【第15句】:典試:主持考試之事。《明史·選舉志二》:“天啟 二年壬戌會試,命大學士 何宗彥、朱國祚 為主考。故事,閣臣典試,翰、詹一人副之。”
祠典的詩句:
【第1句】:祠典雍雍《郊廟歌辭·享太廟樂章·昭感》
【第2句】:祠典修凼賞《登定王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