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風聲是什么意思(鶴唳風聲解釋及典故)
別說讀書苦,那是你看世界的路——
丹徒布衣
【典源】《晉書·諸葛長民傳》:諸葛長民,有武功,歷官顯要,做過晉陵太守,管轄過丹徒。后為劉裕所疑,要殺他。諸葛長民嘆曰:“貧賤常思富貴,富貴必履機危。今日欲為丹徒布衣,豈可得也!”
【釋義】諸葛長民臨難之時,思為丹徒布衣,慨嘆富貴不可取。后遂用“丹徒布衣”指平民,稱識破官場詭危的人;用“富貴危機”指富貴帶來的危害。
【丹徒布衣】李白《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上尉張卿二首》之二:“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黃庭堅《送劉道純》詩:“丹徒布衣未可量,詩書且對藜藿盤。”陸游《夜從父老飲酒村店作》詩:“丹徒布衣有籌略,漁陽突騎莫枝梧。”
【富貴危機】蘇軾《宿州次韻劉涇》:“晚覺文章真小技,早知富貴有危機。”辛棄疾《最高樓·吾擬乞歸》詞:“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
風聲鶴唳
【典源】《晉書·謝玄傳》:東晉時,秦主苻堅率領大軍,號稱百萬,列陣肥水,要與東晉決戰。晉將謝玄等以精銳八千涉水進擊,秦兵大敗。“(苻)堅眾奔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肥水為之不流。余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十七八。”
【釋義】苻堅的潰兵聽到風聲鶴叫,以為是追兵呼喊。后遂用“風聲鶴唳、風聲鶴警、驚聞鶴、鶴唳風聲、鶴唳心驚、鶴唳、風鶴”等形容疑懼驚慌,一有風吹草動便神經極度緊張。
【風聲鶴唳】趙磻老《醉蓬菜·壽葉樞密》詞:“底事當時,飲江胡馬,一望云旗,倒戈投贄。此片丹心,幾風聲鶴唳。”《紅樓夢》第一二回:“賈珍方好,賈蓉等相繼而病。如此接連數月,鬧的兩府懼怕。從此風聲鶴唳,草木皆妖。”郁達夫《出奔》:“直到后來,聽到了那些風聲鶴唳的傳說,見到了舉室倉皇的不安狀態,當正在打算避難出發的前幾日,婉珍才又隱隱地想起了這一位青年。”
【風聲鶴警】筱波山人《愛國魂》第一出:“血雨羶腥,風聲鶴警,送殘故國神京。”
【驚聞鶴】黃機《滿江紅》詞:“綠鬢將軍思下馬,黃頭奴子驚聞鶴。”
【鶴唳風聲】張景《飛丸記》第七出:“小姐呵,還是你鶴唳風聲自驚慌。”
【鶴唳心驚】庾信《哀江南賦》:“聞鶴唳而心驚,聽胡笳而淚下。”
【鶴唳】劉禹錫《贈澧州高大夫司馬霞寓》詩:“殘兵疑鶴唳,空壘辨烏聲。”
【風鶴】張煌言《上魯國主書啟》:“若輕為移蹕,則風鶴頻警,臣罪誰諉?”黃節《宴集桃李花下興言邊患夜分不寐》詩:“山高風鶴哀,將軍死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