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作文素材3篇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道德作文素材篇一
來到目的地——條小泥溝。我們父子倆三下五去二就把魚餌串好,開始釣了,可等了好久都沒見有黃鱔上鉤,我們商量著先到一棵大樹下休息。
這時,太陽把我們都烤成“牛肉干”了,又熱又渴。突然,我發現了_片綠洲,里邊還有一個個誘人的西瓜。我心生妙計,湊到爸爸的耳邊說:“爸,我們去偷一個西瓜吧,好渴啊。”
“不是我們家的,怎么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呢?”
我四下望了望,“反正沒有人,只有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怕什么?”
“呵呵,你這小鬼,去吧。”爸爸終于動搖了,我怕被人發現,就用“輕功水上漂”。又快又靜,隨手就摘了一個看上去又大又甜的大西瓜。
爸爸接過西瓜二話不說就掰開一半給我,我接過后便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又清甜又爽口,我真為自己的小聰明而開心。
吃完了,只見爸爸拿出了個準備裝黃鱔的塑料袋,將20元放進去,又把這個塑料袋捆在瓜藤上,如釋重負地對我說:“農民伯伯看到了,一定知道我們摘了個大西瓜。”
這個晴空萬里的下午,我深深被爸爸感動了。道德與錢,爸爸選擇了道德,我為有這樣的爸爸而感到幸福、驕傲,爸爸給我上的這課,將讓我一生受用不盡。
道德作文素材篇二
進入學前期以后,兒童逐漸產生了各種道德感,如同情、互助、尊敬、羨慕、義務感、羞愧感、自豪感、友誼感等等。
3歲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歲后,隨著兒童交往的發展,成人不斷對兒童的行為提出要求,使他們逐漸掌握了各種行為規范,道德感也逐漸發展起來。
學前初期兒童的道德感很膚淺、易變,往往是由成人的評價而引起;學前中期兒童已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標準,會因為自己在行動中遵守了老師的要求而產生快感,而且開始關心別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中班兒童常向老師“告狀”,就是由道德感而激發的;學前晚期兒童的道德感進一步發展和復雜化,他們對好與壞、行為的對與錯,有了比較穩定的認識。
移情是對他人情緒情感狀態的一種替代性的情感體驗,也就是,設身處地地體會別人的情感。學前兒童已具有較強的移情能力,會由他人的情緒狀態而引起自己與之相一致的情緒反應。可以置身于他人處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接受他人的情緒情感。
在道德判斷方面,學前初期兒童的道德判斷帶有很大的具體性、情緒性和受暗示性。只要成人說是好的,或自己覺得有興趣的,就認為是好的。反之,則是壞的。同時,他們在判斷行為時,還不能把行為的動機和結果結合起來,常常只看到行為的結果,而注意行為的動機,僅根據結果來判斷行為;學前晚期兒童,開始注重行為的動機、意圖。
比如,小朋友a把玩具亂扔打碎了一個盤子,小朋友b幫媽媽刷碗打碎了一打盤子。讓兒童來評價哪個小朋友好一些時,學前早期的兒童會說a好,因為他只打碎了1個盤子;而學齡晚期的兒童會說b好,因為他是在幫媽媽干活。
成人對兒童的道德教育要符合兒童的道德意識水平。比如,告訴兒童不要玩某個玩具,對一組兒童說:“這個玩具很嬌氣,拿了很容易打破。”對另一組兒童則說比較抽象的道理,比如:“這個玩具是別的小朋友的。”對3歲的兒童第一種(具體道理)比較有效,而對5歲兒童第二種(強調所有權)比較有效。
由于學前兒童道德意識的發展,可以對他們進行有系統的道德品質教育。但是,由于他們的道德意識還是很初步的,一定要注意結合兒童道德發展的特點,避免空洞說教才會有效果。
道德作文素材篇三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具備高尚的品質。城市的美容師、熱心的民警。今天我要說的是一位非常普通的修車工。
七月的太陽就像一臺電烤爐,毒辣的烤著大地。這時我聽到手機響了,一看是媽媽打來的,告訴我家里來客人了,讓我回家。我開心的騎著自行車往家趕。
騎到一半時,我發現騎不動了,于是便停身查看,車鏈壞了,于是送去了馬路邊的修車的鋪子。
他說修車要20元,可是我才帶了一半的錢。我只好離開了修理鋪。
正當我一愁莫展的時候,后面有個人問我怎么了?我轉身一看原來劉爺爺,他以前是修理工人,現在退休了修修自行車,幫大家免費修車。
他說要幫我修自行車,我興奮的把車遞給了他。
他接過了車,認真的查看,好像老師在給學生批改作業一樣,非常仔細,左手拿工具右手把著車,一個個豆大的汗珠從他的頭上落在地下。
“好了,小伙子以后注意點,別再弄壞了車!”劉爺爺的話打斷了我的幻想。
我急忙道謝,劉爺爺說讓我回家小心點。
我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涌出了一股股暖流。就是這種高尚的品德讓我們感覺多么溫暖,讓我們也為我們的'和諧社會貢獻一份屬于我們自己的一份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