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說課稿

網(wǎng)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摩擦力說課稿

摩擦力說課稿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yè)務素質(zhì)的有效途徑。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摩擦力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摩擦力說課稿1

課題: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冊第九章第四節(jié)《摩擦力》

本節(jié)課我從下面三個方面談一談教學的構思。

一、教材分析

1、本節(jié)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jié)教材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jié)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系;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

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體驗自然科學的價值,體驗知識來源于實踐而又作用于實踐的辯證關系。

3、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jié)教材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于教材中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yǎng)和探究過程體驗方面,通過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的實驗探究,突出“猜想與假設”這個環(huán)節(jié),同時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變量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二、教法和學法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zhuǎn)化,妙在開竅。引導轉(zhuǎn)化作用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簡單的把"啟發(fā)式教學"看作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運用啟發(fā)式教學的思想去指導教學。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jié)課我打算采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

三、教學程序的設計

依據(jù)本節(jié)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jù)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一)創(chuàng)設情境,實驗引入:

今天上課之前,我?guī)Я藥讉€小玻璃球準備和同學們一起進行科學研究。但在來學校的路上,小玻璃球變臟了。老師給他們洗干凈了。現(xiàn)在,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請出來。(請兩個同學上臺20秒夾球)提出問題:玻璃球為什么不好夾?--學生討論回答

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摩擦力。

(二)新課學習

1、認識什么叫摩擦力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動手實驗。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進而引入摩擦力的定義及種類。并進一步指出,在靜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中,滑動摩擦是初中學習的重點,自動導入到本節(jié)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學習。

2.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1)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是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qū)W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有的學生思維受教材的影響,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對于這部分同學注意對他們進行鼓勵,讓他們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不局限于書本,而會提出其它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fā)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后,可以問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想呢?”在各種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chǎn)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復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tǒng)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與物體運動的方向有關?是否于表面積的大小有關?并將全班分為四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2)探究活動的第二步是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怎樣證明學生自己的猜想?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后有針對性地請了一位同學來說說他們組討論的探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囊龑c撥,啟發(fā)學生,問他們“大家贊同他的方案嗎?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案?”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我們這組的同學是要研究壓力的變化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那我們應如何設計實驗才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變化是由這個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學生都會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

(3)探究活動的第三步是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數(shù)據(jù),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如果想讓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shù)等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該讓木塊在長木板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里運用了什么知識?(二力平衡知識)。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實驗結束后,四個實驗小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實驗數(shù)據(jù),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后繼續(xù)探索滑動摩擦力是否與其他因素有關。

在得到實驗結論后,繼續(xù)引導學生們總結實驗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應控制其它與該物理量有關的因素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變量控制法”。接著再講述:“變量控制法”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它適用于多因素問題的研究。它不僅僅適用于研究物理問題,也適用于其他科學領域問題的研究,在今后的學習和探究中,我們還要經(jīng)常使用這個方法。

3、如何增大和減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學生們所熟悉的,而且學生們已經(jīng)通過實驗獲得了滑動摩擦的有關知識,所以對于這個問題組織學生自己進行討論,還鼓勵他們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減小摩擦的事例,讓他們自己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些有關摩擦的現(xiàn)象,并總結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只適當?shù)剡M行引導和點撥。

4、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討論中,學生已經(jīng)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并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繼續(xù)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么樣呢?并讓學生在課后完成“迷你小實驗”,并將討論的內(nèi)容以“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接著順帶提問:我們觀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車、汽車、火車都裝有輪子,這是采用什么方法來減小摩擦?而現(xiàn)在有一種新型交通工具--磁懸浮列車,它是沒有輪子的,但它的時速可達到500公里以上,是當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運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徑來減小摩擦的呢?

5.以分組搶答形式完成一些課堂反饋題:

6.請一位同學朗讀下面小文章,加深對摩擦力的認識。

7.課后作業(yè):

(1)以"假如沒有摩擦"為題,寫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

摩擦力說課稿2

一、說教材

《運動與摩擦力》是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運動與力》單元中承上啟下的一課。本節(jié)課主要包含兩個學習內(nèi)容:1、感知摩擦力。2、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要求學后明確摩擦力是阻礙物體運動的力,它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運動物體的總重量等因素有關。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在探索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問題,訓練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運用,同時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培養(yǎng)科學的探究態(tài)度:敢于提出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想,并積極用實驗去驗證猜想的科學行為習慣。

本課的探究活動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和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光滑程度關系,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的關系。

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知道摩擦力是一種阻礙運動的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過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系。發(fā)展識別控制變量、采集數(shù)據(jù)和記錄并運用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研究問題作出合理解釋的探究技能。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形成認真實驗、根據(jù)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本課的重點:認識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物體重量的關系。

本課的難點:掌握測定摩擦力大小關系的實驗。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以學生為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主導課堂教學。在教學中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讓學生通過現(xiàn)象提出問題、推測猜想、設計實驗,通過實驗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同時充分利用各小組的相互合作,使學生之間有更好交流,讓教學更容易突破重難點,再輔以課件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情感。

學法:與教法相適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分組實驗,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時間給學生實驗,整理數(shù)據(jù)和分析數(shù)據(jù)。教師只作適當點撥,從內(nèi)容方法方面作歸納小結,真正做到“以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

三、說教學程序

1、認知摩擦

多媒體出示兩物體經(jīng)摩擦后的對比圖片:一幅是新舊輪胎對比圖片;一幅是新舊鞋底對比圖片。通過圖片的直觀感知,讓學生比較容易地認識“摩擦”現(xiàn)象,并讓學生思考,舉例說說生活、學習中的摩擦現(xiàn)象。我預設學生可能會想到粉筆寫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現(xiàn)象,最后,再強調(diào)指出“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有相對運動時都會發(fā)生摩擦”。通過這一引入教學,為學生理解“摩擦力”這概念作好鋪墊,因為這個概念是建立在學生剛剛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感知摩擦力

認知了“摩擦”現(xiàn)象后,馬上引入“摩擦力”這一知識概念。在教學中我以提問滲入:在前兩課我們知道了當橡皮筋被拉長時產(chǎn)生了彈力;氣球吹大后噴出氣體,產(chǎn)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沖力。那么,請大家思考一下,兩物體摩擦時是否也存在一種力?為什么這樣引導?因為我想對“摩擦力”這個概念雖有“摩擦”現(xiàn)象做鋪墊,但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感知理解,作一個很好的引入滲透,我覺得是十分關鍵的。因為如果將書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讓學生理解掌握,我覺得比較勉強,學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這樣的提問引導,就能讓學生較容易去思考聯(lián)系,然后會嘗試感知尋找“摩擦力”。在學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動中,我就及時給予學生引導,比如:讓學生比較手掌按在桌面拖動和離開桌面拖動時的用力大小來感知摩擦力,同時提問還能用什么方法感覺到摩擦力?從而希望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更多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摩擦力。這樣設計也是為讓學生匯報結果并分析時引起學生的思考(接觸面關系)。然后老師提出疑問:請大家思考一下,我們讓物體運動起來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樣,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

3、推測猜想: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①講述:生活中到處都有摩擦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摩擦力大小也不一樣,我們來重點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當學生提出猜測后,給予小結:摩擦力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狀況有關;摩擦力大小可能與物體的重量有關。

②引導提問:要知道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可以如何驗證?

4、設計實驗

①實驗探究“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哪個摩擦力大”

由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實驗計劃。首先,明確實驗探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關系,讓學生思考設計實驗。如果在設計實驗計劃時出現(xiàn)困難,就及時給予點撥:從中也可以出現(xiàn)結構性材料加以引導。因為實驗計劃的制定,對于學生來說是探究的一個重點,同時可能也是一個難點。所以教學中應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進行討論,最后全班集體交流。這樣我想學生在交流時才會每個人都有話可說,因為交流之前給了每個人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在探究設計“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關系”實驗計劃時應強調(diào)哪些條件改變?哪些不變?并明確實驗方法,集體交流統(tǒng)一標準后教師可課件出示實驗要求。

結論得出要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作為依據(jù)。所以,學生實驗是重點,但實驗過程中對數(shù)據(jù)的記錄與分析卻是結論得出關鍵點。當學生實驗探究時,要求小組實驗過程中對同一物體拉動粗糙面和光滑面時的拉力大小進行記錄。再對每組的數(shù)據(jù)進行板書,分析每組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結論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所以對全班同學實驗所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十分關鍵,應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考慮。而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結論也必須在初步認知的基礎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學的數(shù)據(jù)前應該讓學生先分析小組內(nèi)實驗現(xiàn)象,這樣更有利于讓學生得出結論。

在得出“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這一結論后。

②再讓學生思考設計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關系的對比實驗,因為有了第一個實驗計劃的制定。對這個實驗計劃的制定學生會比較容易得出。所以教學時可讓小組直接討論,匯報設計方案。明確實驗方法后讓學生比較物體間接觸面一樣但輕重不同時的運動摩擦力,最后記錄分析數(shù)據(jù)。通過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物體重,運動時的摩擦力大;物體輕,運動時的摩擦力小。

4、課后拓展延伸

1、引導學生自行總結本節(jié)課知識

2、師: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有什么收獲?

摩擦力說課稿3

一、教材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物體運動與摩擦力,通過摩擦力的定義、感受摩擦力讓學生認識摩擦力。通過測量摩擦力知道摩擦力有大小,為下面環(huán)節(jié)準備。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影響因素,經(jīng)歷假設、設計方案、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結論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了:拉力、重力、彈力和反沖力之后引入摩擦力,關于摩擦力學生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感知,這為本課學習提供基礎。

3、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⑴、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fā)生摩擦,會產(chǎn)生摩擦力。

⑵、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⑶、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過程與方法: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形成認真實驗、根據(jù)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三、教材的重難點:

重點: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訓練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難點:通過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感知靜摩擦力的存在。

教學準備:

1、演示實驗材料:供拉動的小物品若干、彈簧測力計、塑料盒子、鉤碼、100目砂紙一張。

2、分組實驗材料:玻璃球10個、筷子一雙、橡皮泥、棉布、線繩、彈簧測力計、塑料盒子、50g的鉤碼、一100目砂紙一張。活動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對比觀察,感知摩擦和摩擦力

⑴、課件出示新舊輪胎,新舊運動鞋圖片,請學生觀察對比,發(fā)現(xiàn)它們的表皮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⑵、是什么使它們變得光滑了?

⑶、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也會有摩擦現(xiàn)象發(fā)生?請學生舉例。

⑷、15秒夾玻璃球比賽。

思考:對筷子怎樣改動能在15秒內(nèi)夾得更多?

⑸、小結:(課件出示)由于摩擦,運動物體要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教師板書)

(二)物體運動與摩擦力

1、測量摩擦力

⑴、出示鞋子請學生思考鞋子往右運動時,摩擦力會朝哪個方向?(左)

⑵、鞋子受到的摩擦力會是多大呢?我們可以用什么儀器測量?(生:用測力計測量)

師示范,“一小格,兩小格,三小格……六小格”(物體剛運動時讀數(shù))

⑶、師:通過測量我們知道鞋子受到的摩擦力為“ n”,這是剛剛能夠使鞋子運動起來的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

⑴、(出示幾種有代表性物體)這些物體運動時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一樣嗎?物體運動受到的摩擦力與什么有關呢?

⑵、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猜測。

⑶、提問:摩擦力有大有小,那么摩擦力會與哪些因素有關系呢?

讓學生充分討論,提出假設。

通過討論,引導學生提出以下假設: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兩個物體的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系;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滑動或滾動有關系;

摩擦力的大小還可能與被拉動的物體的輕重有關系。

⑷、教師小結:看來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很多因素都有關系,我們今天先選擇“表面粗糙和光滑哪個摩擦力大?”“物體的輕重不同,哪個摩擦力大?”這兩個問題進行研究。

(三)實驗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的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系。

1、組織學生猜測: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表面光滑程度有怎樣的關系呢?說說你的理由?

2、師: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的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系時,實驗中哪些條件要相同,哪些條件要不同?學生交流,教師填寫在活動記錄紙上。

3、同學們的猜測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這些都只是我們的猜測,我們還需要用實驗來驗證我們的想法。老師今天給你們提供了一個測力計、塑料盒子(里面有兩個50g的鉤碼)、一張砂紙。你們能用這些材料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測嗎?請你們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填寫實驗計劃表)

4、實驗提示。

⑴、砂紙兩面的區(qū)別

⑵、正確使用測力計

5、小組討論,制定實驗計劃。

6、組織交流實驗計劃表,教師適時詢問:實驗要改變什么條件?怎么改變?實驗中不能改變什么條件,怎么保持它們不變?我們的實驗做幾次比較好?

7、學生分組實驗(填寫實驗記錄單1),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8、交流反饋,得出結論: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

(四)研究“物體輕重不同,摩擦力哪一個大?”(整個過程放手由學生分小組獨立完成)

1、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會有怎樣的關系呢?

2、請同學們先猜測(物體重,摩擦力大;物體輕,摩擦力小。)

3、請學生談談實驗中我們要注意什么?(不改變的條件,改變的條件,怎么改變?)

4、請各小組獨立完成實驗并填寫記錄單2

5、生實驗并填寫實驗記錄單2,教師巡視指導。

6、學生根據(jù)實驗報告單反饋實驗結果:物體重,摩擦力大;物體輕,摩擦力小。

(五)實踐活動

1、課堂小結:通過以上實驗的研究,你發(fā)現(xiàn)了物體在運動中,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系?

2.摩擦力既然和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和物體的重量有關,那我們在生活中該怎樣來增大或減小摩擦力,使之為我們服務呢?大家一起來看一看。

課件演示:汽車在雪地行駛時加防滑練,工人在自行車的轉(zhuǎn)軸上刷油……

3.生活中還有哪些現(xiàn)象是增大摩擦力,哪些是減小摩擦力?

學生交流。

4.做個小小設計家

張大爺家最近買了一套新房,這兩天準備裝修衛(wèi)生間了,裝修公司的老板催他把地磚買回來。請你幫他出出主意,買什么樣的地磚好呢?

摩擦力說課稿4

本節(jié)課我從下面三個方面談一談教學的構思。

一、教材分析

1、本節(jié)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jié)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jié)教材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jié)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認知目標:知道摩擦力的種類,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知道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以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標: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自然科學的價值,體驗知識來源于實踐而又作用于實踐的辯證關系。

3、重點、難點的確定

重點: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難點:摩擦產(chǎn)生的原因和滑動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對滾動摩擦沒有單獨講述,而是作為減小摩擦的方法來講,這在初中還是適當?shù)摹?/p>

二、教法和學法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zhuǎn)化,妙在開竅。引導轉(zhuǎn)化作用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簡單的把“啟發(fā)式教學”看作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運用啟發(fā)式教學的思想去指導教學。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jié)課我打算采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

三、教學程序的設計

依據(jù)本節(jié)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jù)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一) 創(chuàng)設情境,實驗引入:今天上課之前,我?guī)Я藥讉€小玻璃球準備和同學們一起進行科學研究。但在來學校的路上,小玻璃球變臟了。老師給他們洗干凈了。現(xiàn)在,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請出來。(請兩個同學上臺20秒夾球)

提出問題:玻璃球為什么不好夾?——學生討論回答

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摩擦力。

(二) 新課學習

1、認識什么叫摩擦。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動手實驗。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進而引入摩擦力的定義及種類。并進一步指出,在靜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中,滑動摩擦是初中學習的重點,自動導入到本節(jié)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學習。

(三) 關于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我打算請學生上講臺來完成書本上138頁的“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實驗。一個學生上臺實驗過程中,其它學生仔細觀察,如發(fā)現(xiàn)臺上學生操作有誤,即可舉手取而代之。這樣做有幾點好處:其一、臺上學生得到了動手的機會;其二、臺下的學生在整個過程中也由于有了驅(qū)動力,就不僅僅只是看“熱鬧”,而轉(zhuǎn)為聚精會神看“門道”了,這樣即使他們沒有上臺,但對這個實驗也絕對印象深刻;其三、實驗是同學動手做的,而不是老師包辦的,故而實驗結論更有說服力;其四、實驗裝置只須一套,對實驗器材簡陋的部分學校,這個方案應該是可取的。

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起著從旁引導的作用。一開始提出問題:如果要測一個力,大家首先會想到什么測量工具?(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是測什么力的?(拉力);如果想讓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shù)等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該讓木塊在長木板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里運用了什么知識?(二力平衡知識)。這時再讓學生仔細閱讀書上的這一實驗,然后再點一位同學上臺操作實驗。完成書本138至139的實驗后,再讓同學開動腦筋想想:如果想通過實驗知道滾動摩擦和滑動摩擦誰大誰小,可以怎樣來設計一個實驗,誰想到誰就上臺來操作,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四)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邊事例進而總結得出理論。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壓力;(2)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減小摩擦的方法:(1)減小壓力;(2)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3)用滾動代替滑動;(4)使接觸面脫離。

接著順帶提問:我們觀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車、汽車、火車都裝有輪子,這是采用什么方法來減小摩擦?而現(xiàn)在有一種新型交通工具——磁懸浮列車,它是沒有輪子的,但它的時速可達到500公里以上,是當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運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徑來減小摩擦的呢?

(五) 以分組搶答形式完成一些課堂反饋題:

1. 體操運動員在比賽之前,雙手為什么先要擦上鎂粉?而當他想要做回環(huán)動作時,雙手又不能抓得太緊,為什么?

2. 某鄉(xiāng)親想清除黃豆中的砂粒,他把黃豆放在傾斜的桌面上,黃豆就順著斜面滾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這主要是由于

A.砂粒比黃豆密度大 B.砂粒比黃豆體積小 C.砂粒受到的滑動摩擦比黃豆受到的滾動摩擦大 D. 砂粒受到的滑動摩擦比黃豆受到的滾動摩擦小

3.一輛重100牛頓的小車,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勻速直線運動,需用推力10牛頓,這小車受到地面對它的摩擦力為

4.下列事例各是哪種類型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時的摩擦

人走路時,鞋底與地面的摩擦

行駛中的汽車輪子與地面的摩擦

(六) 請一位同學朗讀下面小文章,加深對摩擦力的認識。

小議摩擦力

在人類生存繁衍的自然界,無處不存在著摩擦。那么,在我們的身邊究竟有哪些常見的摩擦呢?

當太陽重又點亮一個新的黎明,你睜開雙眼,此刻你的眼球和眼皮之間已經(jīng)完成了今天的第一次摩擦而你卻全然不知。

接著,你撩開被子伸手去抓衣服,衣服被抓過來靠的是它與手之間的靜摩擦。如果這力消失了,即使你勉強將衣服攬在懷里,但鬼才知道你如何才能將它穿到身上,因為你根本抓不住衣襟,紐扣一個都甭想扣上,姑娘的裙帶是永遠系不住的。

穿好衣服蹬上鞋子,你邁步走向洗漱間。這時,鞋子與地面及鞋子與腳之間都產(chǎn)生了較大的摩擦力,使你穩(wěn)步前進。

接下來牙刷又利用它與牙齒之間的滑動摩擦幫你除去牙垢。我們口腔中的牙齒根據(jù)功能可分成切牙、磨牙、尖牙等不同種類。其中磨牙(口腔里側偏乎的牙)的作用是磨碎食物,有人認為食物是被壓碎的,這純屬錯誤,不信你可以做一個咀嚼動作體會一下。這使我們馬上意識到一個正常的人用餐是離不開磨牙的,而磨牙的工作是離不開磨擦力的。

完成上述事情之后,你可能去上學或去上班。當你登上自行車時,你可曾知道,它的后輪是主動輪,所受地面的摩擦力是向前的,起動力作用;而其前輪則是從動輪,所受地面的摩擦力是向后的,起阻力作用。當你拐彎時千萬要減速慢行,因為拐彎所需的向心力是由地面與車輪之間的摩擦力提供的。因為這種摩擦力是有限的(最大值叫最大靜摩擦力)故車速也是有限的。如果地面上有冰雪,更要注意,因為這時摩擦力是很小的,弄不好會人仰車翻造成交通事故。如果你想剎車,千萬不要誤認為只有軋皮與車輪之間才有摩擦力。車輪與地面之間摩擦力也起制動作用。

如果你在機關、學校工作或?qū)W習;那么寫字和畫圖是常用鉛筆和圓珠筆的。用鉛筆時,“鉛”是靠紙將其磨掉而在紙上留下徑跡的;圓珠筆筆端的“圓珠”只有受到紙的摩擦力才會轉(zhuǎn)動,從而把油墨引出來,留下印跡。在特別光滑的紙面如油紙上是無法使用鉛筆或圓珠筆的。

如果你在工廠、倉庫或碼頭上工作,那么傳送帶該是一件常用的工具了。正是傳送帶給了物體一個靜摩擦力,才使物體隨其所動,達到傳送的目的,如果,失去此力,就會只是皮帶走,不見物體動,即原地打滑。

你知道砂輪、砂紙、砂布都是做什么的?它們都是專門制造摩擦的。如果你做的是金屬器件的拋光工作或油漆工作,你肯定離不開它們。

如果你是車工,會發(fā)現(xiàn)車刀工作一段時間就變熱了。這是因為車刀與工件之間產(chǎn)生了摩擦力,木工也會發(fā)現(xiàn)鋸子或鉆頭工作一會時間變熱的現(xiàn)象,這也是它們與木料之間產(chǎn)生了摩擦所致。

牢累了一天,你可能打算痛痛快快的洗一個熱水澡。當拿起搓澡巾時,你會想到為什么它的表面非常粗糙嗎?它也是為了和你的皮膚產(chǎn)生一點不可忽視的摩擦啊!

當你上床脫去毛衣時,會聽到“霹、啪”的輕響,有時還刺疼了你的皮膚。這是因為毛線之間摩擦產(chǎn)生了靜電的原因。接著,你將合上雙眼酣然入夢,這樣你的眼球與眼皮就完成了一天的最后一次摩擦。

如此看來,摩擦無時不有,無所不在,它滲透在我們的衣、食、住、行工作當中,離不開,甩不掉。它有時十分可愛,有時又相當討厭。我們應當經(jīng)常觀察它、研究它、揚其所長,避其所短。很好地駕馭它。

(七) 課后作業(yè):

(1) 以“假如沒有摩擦”為題,寫一篇科幻小文章。

(2) 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

摩擦力說課稿5

一、說教材

高中物理的難點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難點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學中的三大性質(zhì)力之一,正確認識摩擦力對后面知識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這節(jié)課中,重點是研究滑動摩擦力,要求會計算其大小和判斷其方向,難點是靜摩擦力,尤其是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教師要試圖將學生初中學過的相關概念與本節(jié)的內(nèi)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學中要力圖從兩種摩擦力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出發(fā),讓學生從產(chǎn)生的條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圍及其計算來理解兩種摩擦力的異同。通過探究實驗去加深鞏固。

同時這是一節(jié)科學探究課,教材從生活中的摩擦現(xiàn)象引入,以探究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jīng)歷探討兩種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很好地體現(xiàn)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fā)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同時,這節(jié)教材的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及生產(chǎn)實際聯(lián)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編寫突出了這一點。在通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后,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生產(chǎn)中的摩擦現(xiàn)象,并通過網(wǎng)站知識與現(xiàn)代科技聯(lián)系很密切的內(nèi)容。

二、說目標

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zhì),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三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認識靜摩擦力的規(guī)律,知道靜摩擦力的變化范圍及其最大值;

能根據(jù)靜摩擦力的規(guī)律,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動摩擦力的產(chǎn)生條件,認識滑動摩擦力的規(guī)律;

知道動摩擦因素與哪些因素有關,會判斷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最大靜摩擦力略大于滑動摩擦力;

會根據(jù)物體的平衡條件簡單的計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利用物理語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規(guī)律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學會在實驗中控制變量和實驗條件;

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參與比賽等形式,激發(fā)興趣提高探究創(chuàng)新意識。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利用實驗和生活實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精神和對科學的求知欲。

培養(yǎng)學生實踐──認識(規(guī)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

在研究問題時,要培養(yǎng)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維方法。

認識科學技術對于社會發(fā)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能說明生活、生產(chǎn)中采用應用摩擦力的實例,發(fā)展觀察能力。

三、說重點難點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產(chǎn)生條件,從而判別摩擦力的類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節(jié)課的要領。所以在本節(jié)的教學中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

重點:

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計算以及方向的判斷

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以及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靜摩擦力產(chǎn)生的條件及規(guī)律,正確理解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

難點:

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靜摩擦力大小的簡單計算。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他們易接受相對形象的滑動摩擦力,而對相對抽象的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難點的突破著重介紹“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么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就不難判斷了。

四、說教法

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fā)思維,教會方法。

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感受到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導學生分析其規(guī)律和區(qū)別,使學生體驗發(fā)現(xiàn)知識的樂趣;另外做演示實驗運用控制變量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F=FN的規(guī)律并理解其物理內(nèi)涵,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這節(jié)課可采用綜合運用直觀演示、學生實驗、講授、討論并輔以電教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f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五、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xiàn)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學過的摩擦力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將正壓力與上節(jié)課彈力的知識相聯(lián)系;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舉出生活中一些有關摩擦力的例子,在實驗中總結出摩擦力的規(guī)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huán)境下完成學習任務;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六、說程序

教學中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yǎng)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通過動手實驗引入新課。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討論與交流,把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的問題在課堂上展現(xiàn)出來,真正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讓學生的學習從已有的經(jīng)驗入手,從自己的感性認識開始,又通過教師的幫助了解現(xiàn)代科技中的相關問題,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而且也調(diào)動了學生思維積極性。學生的討論與交流既是自主的又是合作的,把學生的學習從被動的接受轉(zhuǎn)變?yōu)樽灾鲗W習與合作學習。

2.新課教學程序如下

(1)靜摩擦力:

實驗演示→得到什么是靜摩擦力及其產(chǎn)生條件→實驗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著重介紹“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么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也就不難判斷了)→由受力平衡狀態(tài)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動性。實驗探究→最大靜摩擦力與正壓力之間的關系→強調(diào)正壓力就是上節(jié)課的彈力。

(2)滑動摩擦力:

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探究→實驗分析→得出結論→相關運用。在學生廣泛猜想、假設的基礎上,通過實驗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動摩擦力及其產(chǎn)生條件;通過實驗分析得到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辨析物體的運動方向和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的區(qū)別;設計控制變量的實驗,探究得到滑動摩擦定律;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3.鞏固與練習

為使學生所學知識具有穩(wěn)定性,并使知識順利遷移,在本節(jié)課上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鞏固和練習,然后評講。

4.小結

教師讓學生談學習心得。

5.布置作業(yè)

(1)調(diào)查一下,哪些地方需增大摩擦,哪些地方需減小摩擦,用什么方法實現(xiàn)的。

(2)練習第3、4題。

在以上設計中,力求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物理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征,積極倡導“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氛圍中學習,從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當然,教學中情況千變?nèi)f化,這還要根據(jù)學生的需要和課堂上的實際情況及時調(diào)整學習活動,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領導、同行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摩擦力說課稿6

一、說教材

摩擦力是高中力學重要的性質(zhì)力之一,正確認識摩擦力有助于后面的受力分析、牛頓運動定律及動能定理等知識的學習,而且摩擦力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本節(jié)內(nèi)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識基礎上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本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由于摩擦力的不可觀察性,在許多情形下似乎是方向不定,使學生對摩擦力的方向分析有一定的難度。教材將這節(jié)內(nèi)容安排在重力和彈力之后,以生活實例展開,以實驗探究摩擦力的規(guī)律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很好地體現(xiàn)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fā)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很好地體現(xiàn)了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能歸納出滑動摩擦力產(chǎn)生的條件,會判斷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②通過實驗探究能發(fā)現(xiàn)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壓力與接觸面性質(zhì)。

③能知道動摩擦因數(shù)μ與哪些因素有關。

④會利用公式F=μFN計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

①進一步熟悉實驗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②注重實驗探究方案設計的思考與改善。

③通過參與實驗探究能進一步熟悉控制變量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參與觀察、敢于實驗,體會實驗在探索物理規(guī)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態(tài)度,養(yǎng)成嚴謹、細致、耐心的實驗修養(yǎng)。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滑動摩擦力產(chǎn)生的條件,通過實驗探究得出F=μFN。通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只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有哪些,知道他們之間的定性關系,而通過這節(jié)課的探究,我們就能得到這些量之間的定量關系,所以選此為這節(jié)課的重點。

難點:滑動摩擦力方向判斷。因為摩擦力的方向許多情形下似乎是不定的,使學生對摩擦力方向的分析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將摩擦力方向的判斷作為本節(jié)課的難點。

四、說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法和實驗教學法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五、說學法

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自己觀察、描述實驗現(xiàn)象,思考、討論、分析原因,自己總結得出結論。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領會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同時得到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

六、說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看錄像導入摩擦力,通過兩個視頻對比,讓學生了解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激發(fā)他們學習摩擦力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體現(xiàn)物理來源于生活并能應用于生活教學理念。

2、探究摩擦力:

(1)先讓學生通過實驗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師生共同做如下實驗:

①小木塊從傾斜的木板上滑下后在水平方向上運動一段距離后靜止。

②將一紙條夾入書中向外拉。

③將手平放在桌面上向前推(在部分學生手上涂洗潔精)

讓學生主動參與,成為學習主體,在體驗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在動手中開始思考摩擦現(xiàn)象,為下面的探究打基礎。

在上面實驗的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從例子中找尋它們的共同特征,并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得出摩擦力的概念和產(chǎn)生條件。學生通過對上面實驗的研究、討論、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從而突破本節(jié)課的難點。

(2)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學生動手體驗摩擦力的大小,老師引導學生,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要通過實驗來探究。

再現(xiàn)物理實驗探究的流程:提出問題——討論猜想——設計實驗——驗證猜想——分析總結歸納。老師要求每小組將自己的探究過程、注意事項、成果及存在問題寫成實驗報告并向全班匯報。在討論過程中,要求是設計 的實驗方案一定要是科學的;通過相互交流,發(fā)現(xiàn)其它小組設計的優(yōu)點和缺點,可強化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這是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前提。通過探究實驗培養(yǎng)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尊重實驗結果。

通過探究得到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成正比F=μFN

F為滑動摩擦力,F(xiàn)N為壓力(對物表面的垂直作用力),μ為動摩擦因數(shù)。

通過實驗我們還得知動摩擦因數(shù)μ的數(shù)值與相互接觸的材料、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課件給出幾種材料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通過思考題的設置,不僅對上節(jié)課的靜摩擦力進行了復習,而且更加深了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理解,使學生對摩擦力有進一步的認識。

最后老師有針對性的整理網(wǎng)絡上的相關資料,不僅可以擴展學生的視野而且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想將來有一天找出摩擦力的本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求的精神。

七、說板書設計

第3節(jié) 滑動摩擦力

1.滑動摩擦力的定義

2.產(chǎn)生條件

3.方向

4.大小:Ff=μFN

通過羅列式的板書設計,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能夠一目了然

八、說教學反思

本堂課是一堂設有探究實驗的新課,學生對探究的對象——摩擦力并不陌生,能舉出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但他們對探究的內(nèi)容——滑動摩擦力與什么因素有關的認識還停留在一個猜想的層面上,并沒有很深的了解,這樣的情況對課堂教學來說,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學生有了一定淺層面的了解后,在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自己解決問題的好勝心的驅(qū)使下,肯定會開動腦筋,積極地思考出自己的實驗方案,并通過實驗,自己得出問題的結論。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將自己擺在了課堂主人翁的位置上,老師僅僅是起了一定的引導作用,但卻能更好地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的學生。新課程理念就是要體現(xiàn)這樣一種學生為課堂主人的教育方式來達到一定的教育功能。所以,我認為在這一節(jié)的教學中,加設探究實驗能更好地發(fā)揮教學功能,培養(yǎng)出能力強、科學素養(yǎng)高的學生。

摩擦力說課稿7

一、課標要求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和規(guī)律;

2.經(jīng)歷觀察物理現(xiàn)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到的物理現(xiàn)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觀察能力;能在觀察物理現(xiàn)象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有初步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設計思想

以新課標要求為理念,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主要通過問題引導和實驗探究指導學生認識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維方式。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1) 認識靜摩擦力的規(guī)律;知道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間的關系;

(2) 認識滑動摩擦力的規(guī)律;知道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3) 能運用動摩擦因數(shù)計算摩擦力。

2.過程與方法

(1) 經(jīng)歷探究實驗的過程,學習從實驗結果總結規(guī)律的方法;

(2) 學習通過查閱資料的形式,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現(xiàn)象;

(3) 通過對生活中各種摩擦的觀察與思考,學習結果表述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理解摩擦力的利與弊過程中,領略自然界的和諧和奇妙,使學生的價值觀得到提升。

四、教學流程圖

五、教學過程

1. 引入

分組討論:生活中關于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

2. 新課

(1)靜摩擦力

思考與提問:你對靜摩擦力的認識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靜摩擦力的規(guī)律有哪些?

以下根據(jù)學生道出的關于靜摩擦力的規(guī)律進行有目的的引導和對錯誤觀念進行糾正,重點放在靜摩擦力產(chǎn)生的條件和大小變化的規(guī)律,并引入最大靜摩擦力。

堂上小練:請分析以下三種情況木塊受到的靜摩擦力,并準確把該靜摩擦力在圖上標出

(a) (b)(c)

木塊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木塊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木塊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為0,保持靜止F=1N ,保持靜止 F=3N ,保持靜止

引導學生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相關知識分析靜摩擦力的大小,結合圖討論木塊所受靜摩擦力的作用點和方向,歸納出靜摩擦力與接觸面相切。

實驗與探究一:研究靜摩擦力的規(guī)律

實驗器材:木塊、彈簧秤、砝碼、粗糙木板

帶著問題完成實驗,并把有關數(shù)據(jù)填入課本P42表3-2-1中

①用彈簧秤水平拉木塊,逐漸增大拉力,靜摩擦力有何變化?與彈簧秤拉力讀數(shù)有何關系?依據(jù)是?

②觀察彈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塊剛被拉動?(引入最大靜摩擦力)

③木塊被拉動后勻速運動,根據(jù)初中學過的知識,這時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動摩擦力,如何讀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④對比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有何關系?

⑤在木塊上增加砝碼,對最大靜摩擦力有沒有影響?

實驗后小組討論,歸納規(guī)律,教師引導學生得出靜摩擦力產(chǎn)生的條件:

a.互相接觸且擠壓

b.接觸面粗糙且雙方有相對運動

以及靜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靜摩擦力大小的規(guī)律

(2)滑動摩擦力

引入:a. 剛才的實驗可觀察到滑動摩擦力是一個怎樣的力?(引導學生歸納滑動摩擦力是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有相對運動,物體之間存在著的摩擦力)

b. 剛才的實驗給我們暗示了一個測量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

摩擦力說課稿8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八年級物理第八章運動和力中的第3節(jié)摩擦力。

這是我說課的流程,共六部分,分別是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和設計思路。

一、教材分析

20xx年審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節(jié)與以往教材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從學生們的親身體驗入手感知物理知識,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觀的有關摩擦力的彩色插圖,更多的從生活中理解摩擦力。這是本節(jié)的知識體系,包括認識摩擦力、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摩擦力是學習了彈力、重力后的又一種重要而常見的力,是力學的基礎。

(2)這不僅是二力平衡的應用,而且為后面的功和簡單機械的學習,甚至高中學習做好鋪墊,在力學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學生們學習到摩擦力的有關知識,而且是學生們對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升華,同時也逐漸培養(yǎng)學生們養(yǎng)成科學探究和重視知識應用的好習慣。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們雖具備了初步的歸納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異,知識應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過程中樂學、會學,提高能力是關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

(2)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具體問題。

2、過程與方法:

感受體驗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定義結論、鞏固應用解決問題。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加強團隊合作、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重點:(1)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釋生活中摩擦現(xiàn)象。

難點: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突破的措施:激趣誘導,以多種方式指導教學,把時間教給學生們,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四、教學方法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通過游戲引入、激發(fā)興趣;創(chuàng)設情境,形成新知;設疑啟發(fā),引導探究;辯論比賽,鞏固新知,對學生們進行適時正確的引導。

學生們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們利用對教材的預習,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終形成物理知識、技能和方法。

五、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分六個環(huán)節(jié),分別是游戲引入、感受體驗、科學探究、知識應用、回顧反思、作業(yè)布置。

1、游戲引入:

初二學生們活潑好動,對知識的渴求欲強,在新課開始我采用游戲引入,男生用一個涂油的碗,女生用一個干凈的碗,在學生們都不知情的情況下,比賽抓碗游戲,而力氣小的女生卻出乎意料的贏了。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引人入勝,引出新課,為這節(jié)課順利的進行打下基礎。

2、感受新知:

問題是知識的產(chǎn)生點,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體驗,教師用擬人的口吻,類比拔河,提出問題,貼近學生們的生活實際,便于學生們接受,使師生間的距離拉近。

生生合作,說出摩擦力的定義,培養(yǎng)學生們的歸納總結能力。

然后采用搶答的方式說出作用點和方向,不僅鞏固新知,還活躍了課堂氣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個難點,學生們對運動方向和相對運動方向混為一談,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經(jīng)驗使學生們總認為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們分析人走路,同時解決了上面兩個問題。而采用舉手指的形式增加學生們的參與度。

我設計了摩擦力大搜索這一環(huán)節(jié),把學生們分成兩大組進行舉例比賽,在這種交流中學生們的表現(xiàn)欲被調(diào)動,使兩個知識點順利銜接,為突破難點做好鋪墊。

3、科學探究:

根據(jù)學習金字塔的理論,只有讓學生們動手操作,甚至是教別人或馬上應用才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在本環(huán)節(jié)學生們說出自己想探究的問題,從生活經(jīng)驗進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學習思路,小組自行合作設計實驗方案,特別是如何探究影響摩擦力的因素,通過生生交流學會,通過我設計的火眼金睛環(huán)節(jié)等多種方式,真正學會控制變量法這一科學的探究問題的方法,學生們在嘗試成功的喜悅之后,信心更足了,而教師此時及時肯定他們的猜想,,鼓勵他們合理分工后動手去驗證,引導他們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而對于學生們的其他猜想,也廣泛討論實驗,本實驗根據(jù)學生們的猜想變量太多,小組合作分兩個階段有秩序的進行實驗,使課堂活而不亂,得出規(guī)范的結論,最后交流與評估。教師不僅僅關注學生們學習的結果,而且還重視學生們的學習過程,即使是失敗了,反思后再實踐驗證,這也是一種收獲。本環(huán)節(jié),我采用小組實驗比賽的方式,選出幾個優(yōu)勝小組來。

目的一是學會科學的探究問題的方法,增強學習信心;二是培養(yǎng)學生們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三是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難點。

為了讓學生們多角度、多方法解決問題,開拓學生們的思維,我設計了通過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簡單且可操作性強,有利于學生們對影響摩擦力的這兩個因素的進一步理解。

4、知識應用:

根據(jù)學生們學習注意力不持久的現(xiàn)象,在此掀起課堂的高潮,我設計了辯論賽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有四個目的,一是在課堂中引用競爭機制,以新穎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二是增強學生們的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三是培養(yǎng)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四是順利的進行知識點間的過渡。

再薄的一張紙也有它的兩面性,通過上面的辯論我們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兩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通過實例說出了具體的方法,從系鞋帶到磁懸浮列車,加上老師展示的一些圖片,使學生們大開眼界。這樣不僅教會學生們辯證的看問題,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們的發(fā)散思維,激發(fā)了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科學的熱情。通過聰明屋的這一環(huán)節(jié),,等到知識的升華。

5、回顧反思

達標測試環(huán)節(jié),檢驗學生們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效果。

小結部分,先讓學生們主動總結,學生們交流,看誰的收獲多,查漏補缺,讓學生們學會知識的梳理,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六、作業(yè)布置:

作業(yè)題設計注重知識的應用和創(chuàng)新,簡單而新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們都有所收獲。

這時我的板書設計,一目了然。

七、設計思路

我們學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課堂”教學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們。在這節(jié)課中,教師激趣誘導,情景教學;學生們探索發(fā)現(xiàn),合作探究,同時加強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課堂。

以上是我對這一節(jié)課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各位專家、同仁們的指點、幫助,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

5

摩擦力說課稿9

  1.說教材

<摩擦力> 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相互作用”第3節(jié)的內(nèi)容,是本章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本章講述力的基本知識,它是整個高中物理的墊基石,所以本章知識教學的好壞關系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

本節(jié)內(nèi)容有:

1.滑動摩擦力;

2.靜摩擦力;

3.摩擦力的調(diào)控。放在學習了彈力之后,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見的三種力之一,學好本節(jié)內(nèi)容,有利于學生下面對物體受力分析的學習。此外,摩擦力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有廣泛的現(xiàn)實意義。

本節(jié)有如下特點:

1.本節(jié)的知識與初中的相關知識相銜接,降低了初高中的臺階;

2.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直接使學生參與到探究知識的過程,體驗學物理的樂趣;

3,先研究比較形象的滑動摩擦力,后研究較抽象的靜摩擦力,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的認知過程。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zhì),從“三維目標”培養(yǎng)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1.知道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產(chǎn)生條件,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2.通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會應用公式f=Nμ解決實際問題

3.通過實驗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

3.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⑵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實驗分析能力。

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向?qū)W生滲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辯證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產(chǎn)生條件,從而判別摩擦力的類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節(jié)課的要領。所以在本節(jié)的教學中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

(1)教學重點:

1.滑動摩擦力的產(chǎn)生條件及規(guī)律,會應用公式f=μN解決實際問題。

2.靜摩擦力的產(chǎn)生條件及規(guī)律,正確理解什么是最大靜摩擦力。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他們易接受相對形象的滑動摩擦力,而對相對抽象的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難點的突破著重介紹“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么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就不難判斷了。

(2)教學難點:靜摩擦力方向的確定。

2。說教法

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fā)思維,教會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感受到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導學生分析其規(guī)律和區(qū)別,使學生體驗發(fā)現(xiàn)知識的樂趣;另外做演示實驗運用控制變量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f=μN的規(guī)律并理解其物理內(nèi)涵,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這節(jié)課可采用綜合運用直觀演示、講授、探究、討論并結合多媒體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f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3.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xiàn)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學過的摩擦力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將正壓力與上節(jié)課彈力的知識相聯(lián)系,在實驗中總結出摩擦力的規(guī)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huán)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后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舉出生活中一些有關摩擦力的例子,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4.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yǎng)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分鐘。)

(多媒體)看一則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兩個圖片(有關工業(yè)上傳輸帶和氣墊船、磁懸浮列車)提出問題:看了一 則消息和兩個錄象它們告訴了我們哪些物理知識?--學生討論自由回答 ,再提出問題:在我們的生活、身邊同學們能不能舉出一些有關摩擦的例子? 學生自由回答課堂的氣氛活躍。例如可以讓學生把手掌平放書桌上,不斷加大壓力并向后拉,從而感受不同類型摩擦力的存在,啟發(fā)學生體驗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區(qū)別和產(chǎn)生條件,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程序如下(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0分鐘)

(1)滑動摩擦力:

實驗探究→導入新課→控制變量→相關運用。實驗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動摩擦力及其產(chǎn)生條件→實驗分析,得到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辨析物體的運動方向和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的區(qū)別→設計控制變量的實驗,探究得到滑動摩擦定律→課本例題。

(2)靜摩擦力:

實驗演示→得到什么是靜摩擦力及其產(chǎn)生條件→實驗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著重介紹“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么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也就不難判斷了)→由受力平衡狀態(tài)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動性。實驗探究→最大靜摩擦力與正壓力之間的關系→強調(diào)正壓力就是上節(jié)課的彈力,但是垂直接觸面指向被壓的物體。

(3)、鞏固與練習

為使學生所學知識具有穩(wěn)定性,并使知識順利遷移,在本節(jié)課上安排 5~10分鐘的時間進行鞏固和練習。具體做法是:先留2分鐘時間讓學生回顧一下課本和黑板上的知識內(nèi)容,接著做這兩個練習:練習1、2、3題。然后評講。

(4)、布置作業(yè)

練習第3、4題。并預習下節(jié)教材.

(5)板書板畫

板書、板圖的直觀性、全面性和系統(tǒng)性較強,在黑板上保留的時間較長,對學生視覺的刺激作用明顯。教學中將整塊黑板一分為二,一半簡寫概念、規(guī)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圖。以上是對本節(jié)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結束語 :在以上設計中,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還要根據(jù)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diào)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摩擦力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運動與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四單元“運動和力”的第五課。本單元屬于力學知識板塊,學生初次學習,但對力已有初步的感受。教材從研究小車的運 動開始,轉(zhuǎn)到力的概念認識、力的測量;然后進入本課的學習。此前學生已經(jīng)掌握用彈簧秤測定力的大小的實驗,本課的知識是學習第六課“滑動與滾動”的基礎。 本單元的學習內(nèi)容與初中《科學》的力學單元聯(lián)系緊密,為初中學生學習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滾動摩擦力、慣性等知識打下了基礎。

本課的探究活動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測量物體運動時的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光滑程度關系,這一活動是要求學生根據(jù)材料來自行設計實驗、檢驗推測。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的關系。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能力的要求及本課特點,本人確定的本課教學目標是:

科學概念: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fā)生摩擦,會產(chǎn)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過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系。發(fā)展識別控制變量、采集數(shù)據(jù)和記錄并運用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研究問題作出合理解釋的探究技能。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形成認真實驗、根據(jù)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本課的重點:認識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物體重量的關系。

本課的難點;掌握測定摩擦力大小關系的實驗。

二、說學法、教法

教 法:以學生為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主導課堂教學。在教學中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讓學生通過現(xiàn)象提出問題、推測猜想、設計實驗,通過實驗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 同時充分利用各小組的相互合作,使學生之間有更好交流,讓教學更容易突破重難點,再輔以課件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情感。

學法:與教法相適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分組實驗,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時間給學生實驗,整理數(shù)據(jù)和分析數(shù)據(jù)。教師只作適當點撥,從內(nèi)容方法方面作歸納小結,真正做到“以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

三、說教學程序

1、談話導入——認知摩擦

好 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導入不僅能激起學習注意力,更能拉住學生思維,引發(fā)學生思考。教學一開始,多媒體出示兩物體經(jīng)摩擦后的對比圖片:一幅是新舊輪 胎對比圖片;一幅是新舊鞋底對比圖片。通過圖片的直觀感知,讓學生比較容易地認識“摩擦”現(xiàn)象,并讓學生思考,舉例說說生活、學習中的摩擦現(xiàn)象。我預設學 生可能會想到粉筆寫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現(xiàn)象,最后,再強調(diào)指出“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有相對運動時都會發(fā)生摩擦”。通過這一引入教學,為學生理解“摩擦 力”這概念作好鋪墊,因為這個概念是建立在學生剛剛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認識摩擦現(xiàn)象,感知摩擦力

認 知了“摩擦”現(xiàn)象后,馬上引入“摩擦力”這一知識概念。在教學中我以提問滲入:在前兩課我們知道了當橡皮筋被拉長時產(chǎn)生了彈力;氣球吹大后噴出氣體,產(chǎn)生 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沖力。那么,請大家思考一下,兩物體摩擦時是否也存在一種力?為什么這樣引導?因為我想對“摩擦力”這個概念雖有“摩擦”現(xiàn) 象做鋪墊,但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感知理解,作一個很好的引入滲透,我覺得是十分關鍵的。因為如果將書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讓學生理解掌握,我覺得比較勉 強,學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這樣的提問引導,就能讓學生較容易去思考聯(lián)系,然后會嘗試感知尋找“摩擦力”。在學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動中,我就及時 給予學生引導,比如:讓學生比較手掌按在桌面拖動和離開桌面拖動時的用力大小來感知摩擦力,同時提問還能用什么方法感覺到摩擦力?從而希望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 更多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摩擦力。最后指出,摩擦力大小是可測量的:“剛好能使物體運動起來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明確了摩擦力大小可測量后,再將如 何測量,測量方法進行強調(diào)指導,為下一個活動作好鋪墊。

強 調(diào)指導了測摩擦力的方法后,我讓各小組嘗試測桌上一樣物體(自己學習用品或教師準備的大小不一的螺帽)運動時的摩擦力。在這我想是否可提示學生:如果小組 內(nèi)選的物品比較大,可放在地上測。這樣設計也是為讓學生匯報結果并分析時引起學生的思考(接觸面關系)。然后讓學生匯報所測物體及結果,老師簡單板書后提 出疑問:請大家思考一下,我們讓物體運動起來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樣,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這里的活動設計一是為了讓學生熟練并掌握測摩擦力大小的方 法;二是為引出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對比實驗。

3、設計實驗、推測猜想

當 學生提出猜測后,給予小結:摩擦力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狀況有關;摩擦力大小可能與物體重量的有關。然后,引導提問:要知道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可以如何驗 證?再由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實驗計劃。首先,明確實驗探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關系,讓學生思考設計實驗。如果在設計實驗計劃時出現(xiàn)困難,就及時給予點 撥:從中也可以出現(xiàn)結構性材料加以引導。因為實驗計劃的制定,對于學生來說是探究的一個重點,同時可能也是一個難點。所以教學中應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 小組進行討論,最后全班集體交流。這樣我想學生在交流時才會每個人都有話可說,因為交流之前給了每個人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在探究設計“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 的關系”實驗計劃時應強調(diào)哪些條件改變?哪些不變?并明確實驗方法,集體交流統(tǒng)一標準后教師可課件出示實驗要求。

結 論得出要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作為依據(jù)。所以,學生實驗是重點,但實驗過程中對數(shù)據(jù)的記錄與分析卻是結論得出關鍵點。當學生實驗探究時,要求小組實驗過程中對同一 物體拉動粗糙面和光滑面時的拉力大小進行記錄。再對每組的數(shù)據(jù)進行板書,分析每組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結論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所以對全班同學實 驗所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十分關鍵,應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考慮。而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結論也必須在初步認知的基礎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學的數(shù)據(jù)前應該讓學生先分析 小組內(nèi)實驗現(xiàn)象,這樣更有利于讓學生得出結論。

在 得出“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這一結論后,再讓學生思考設計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關系的對比實驗,因為有了第一個實 驗計劃的制定。對這個實驗計劃的制定學生會比較容易得出。所以教學時可讓小組直接討論,匯報設計方案。明確實驗方法后讓學生比較物體間接觸面一樣但輕重不 同時的運動摩擦力,最后記錄分析數(shù)據(jù)。通過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物體重,運動時的摩擦力大;物體輕,運動時的摩擦力小。

4、課后拓展延伸

實驗探究了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后,引導學生自行總結本節(jié)課知識: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有什么收獲?同時,請大家思考摩擦力的大小看來是 可以 改變的,那人們?yōu)榱藴p小物體運動時的摩擦力會想出什么辦法?對物體做出怎樣的設計?(如果學生舉出例子并回答出滾動時,教師可以給予肯定,然后引導下節(jié)課 我們還會對滾動做具體研究。)同時提出:大家舉了那么多例子都是減小摩擦力,那看來摩擦力是小點好啊,最好一點都沒有!你們認為呢?(學生舉手想說)

教師小結:大家想發(fā)表意見,時間關系我們也不交流了,有興趣你們多看書,查點資料,下課。

摩擦力說課稿11

1.說教材

“研究摩擦力” 是粵教版高一物理第三章“研究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第二節(jié)的內(nèi)容,是本章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本章講述力的基本知識,它是整個高中物理的墊基石,所以本章知識教學的好壞關系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本節(jié)內(nèi)容放在學習了彈力之后,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見的三種力之一,學好本節(jié)內(nèi)容,有利于學生下面對物體受力分析的學習。此外,摩擦力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有廣泛的現(xiàn)實意義。本節(jié)的特點之一是,本節(jié)的知識與初中的相關知識相銜接,降低了初高中的臺階;特點之二是,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直接使學生參與到探究知識的過程,體驗學物理的樂趣;特點之三是,先研究比較形象的滑動摩擦力,后研究較抽象的靜摩擦力,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的認知過程。

2。說目標

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zhì),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三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1.知道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產(chǎn)生條件,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2.知道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會應用公式f=N解決實際問題。

3.知道什么是最大靜摩擦力,及其與N和有關。

⑵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實驗分析能力。

⑶情感目標: 向?qū)W生滲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辯證思想。

3.說重點難點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產(chǎn)生條件,從而判別摩擦力的類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節(jié)課的要領。所以在本節(jié)的教學中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

(1)教學重點:

1.滑動摩擦力的產(chǎn)生條件及規(guī)律,會應用公式f=N解決實際問題。

2.靜摩擦力的產(chǎn)生條件及規(guī)律,正確理解什么是最大靜摩擦力。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他們易接受相對形象的滑動摩擦力,而對相對抽象的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難點的突破著重介紹“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么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就不難判斷了。

(2)教學難點:靜摩擦力方向的確定。

4。說教法

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fā)思維,教會方法。

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感受到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導學生分析其規(guī)律和區(qū)別,使學生體驗發(fā)現(xiàn)知識的樂趣;另外做演示實驗運用控制變量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f=N的規(guī)律并理解其物理內(nèi)涵,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這節(jié)課可采用綜合運用直觀演示、講授、討論并輔以電教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f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5.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xiàn)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學過的摩擦力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將正壓力與上節(jié)課彈力的知識相聯(lián)系,在實驗中總結出摩擦力的規(guī)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huán)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后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舉出生活中一些有關摩擦力的例子,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6.說程序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yǎng)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分鐘。)

(多媒體)看一則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兩個圖片(有關工業(yè)上傳輸帶和氣墊船、磁懸浮列車)提出問題:看了一 則消息和兩個錄象它們告訴了我們哪些物理知識?--學生討論自由回答 ,再提出問題:在我們的生活、身邊同學們能不能舉出一些有關摩擦的例子? 學生自由回答課堂的氣氛活躍。例如可以讓學生把手掌平放書桌上,不斷加大壓力并向后拉,從而感受不同類型摩擦力的存在,啟發(fā)學生體驗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區(qū)別和產(chǎn)生條件,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程序如下(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0分鐘)

(1)滑動摩擦力:

實驗探究→導入新課→控制變量→相關運用。實驗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動摩擦力及其產(chǎn)生條件→實驗分析,得到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辨析物體的運動方向和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的區(qū)別→設計控制變量的實驗,探究得到滑動摩擦定律→課本例題。

(2)靜摩擦力:

實驗演示→得到什么是靜摩擦力及其產(chǎn)生條件→實驗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著重介紹“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么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也就不難判斷了)→由受力平衡狀態(tài)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動性。實驗探究→最大靜摩擦力與正壓力之間的關系→強調(diào)正壓力就是上節(jié)課的彈力,但是垂直接觸面指向被壓的物體。

3、鞏固與練習

為使學生所學知識具有穩(wěn)定性,并使知識順利遷移,在本節(jié)課上安排 5~10分鐘的時間進行鞏固和練習。具體做法是:先留2分鐘時間讓學生回顧一下課本和黑板上的知識內(nèi)容,接著做這兩個練習:練習1、2、3題。然后評講。

4、布置作業(yè)

練習第3、4題。并預習下節(jié)教材.

7。板書板畫

板書、板圖的直觀性、全面性和系統(tǒng)性較強,在黑板上保留的時間較長,對學生視覺的刺激作用明顯。教學中將整塊黑板一分為二,一半簡寫概念、規(guī)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圖。以上是對本節(jié)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結束語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物理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征,積極倡導“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氛圍中學習,從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當然,教學中情況千變?nèi)f化,這還要根據(jù)學生的需要和課堂上的實際情況及時調(diào)整學習活動,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領導、同行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摩擦力說課稿12

尊敬的評委: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蘇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三節(jié)《摩擦力》。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談一談教學的構思。

一、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將《摩擦力》安排在這個位置研究,既可以和《重力》、《彈力》相對比,加深學生對力的認識,又為下一步“二力平衡”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教材的內(nèi)容及特點

1、本節(jié)教材的主要內(nèi)容:

(1)摩擦力的概念;

(2)探究活動: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3)增大與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2、本節(jié)教材的內(nèi)容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探究性,雖然摩擦現(xiàn)象學生并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卻并不熟悉,這留給學生一定的探究空間。二是實用性,教材最后用較大篇幅講述了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三)教學的重難點

根據(jù)新課程改變學科本位、注重科學探究的基本理念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特將本節(jié)課重點定為組織好學生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活動,尤其要引導學生靈活使用“控制變量法”制訂試驗的方案,設計試驗的步驟。

預計難點會出現(xiàn)在探究活動的“猜想與假設”環(huán)節(jié)。“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果讓學生漫無目的地猜想,可能會出現(xiàn)許多答案,如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積的大小,壓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運動的方式,運動的速度等,由于摩擦力產(chǎn)生的原因本身就是有爭議的,所以要解釋清楚它與以上因素的關系并不容易,有些關系以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還無法接受,但是不讓學生猜想,直接探究摩擦力與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度的關系,又不符合科學探究的規(guī)律。因此形成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課程標準中對摩擦力的表述“通過常見事例或?qū)嶒灒私饽Σ亮Α保Y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學情: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已掌握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但不掌握二力平衡的有關知識。另外考慮到本節(jié)課所涉及的內(nèi)容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緊密,并且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有關這方面的生活體驗。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系;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經(jīng)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 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法和學法

根據(jù)以上對教材的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法方面計劃采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具體教學方法有:指導探究法、引導談話法、幫助分析法。

為了激發(fā)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熱情,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法方面主要指導學生使用實驗探究法、小組討論法、觀察閱讀法等。

四、教學過程

依據(jù)本節(jié)教材編排的順序,結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夾玻璃球比賽活動引入:在這一活動中,我特意將常用的乒乓球改為更光滑的玻璃球并將其浸泡在肥皂水中,筷子使用的是光滑的塑料筷子。幾次活動中,從來沒有學生能夾出一個玻璃球,這樣就更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很快就進入了角色。

展示課題以后我們很快就進入【活動1】

【活動1】讓我們來體驗!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這是一組對比活動,通過1、2對比使學生體會到摩擦力的性質(zhì)是阻礙,通過1和2與3的對比學生體會到產(chǎn)生摩擦力的條件是已經(jīng)發(fā)生或要發(fā)生相對運動。這樣不僅讓學生其實體會到摩擦力是一種阻礙作用,而且為學生以后的分析是否存在靜摩擦和分析摩擦力的方向打下堅實的基礎。有了兩次對比實驗的體會,經(jīng)過討論,學生會很容易得出摩擦力的定義

摩擦力: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fā)生或已經(jīng)發(fā)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chǎn)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個力就叫摩擦力,物理學中常用字母f表示。

到這里,學生對摩擦力已經(jīng)有了基本的認識,接下來通過活動2我們有可以帶著學生回到生活中來。

【活動2】比一比,看誰觀察更細致!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通過讓學生回顧生活現(xiàn)象,使學生認識到:摩擦,無處不在!掌握摩擦的知識非常有用!師生共同分析這些現(xiàn)象。由于摩擦力的分類并不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但課本內(nèi)容有有所涉及,不可回避。所以,在分析學生例舉的摩擦力事例時,我適時提醒學生兩物體間的相對運動狀態(tài),最后以投影展示的形式讓學生初步了解了摩擦力的種類,使學生在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時沒有很突兀的感覺。

接下來,進入重頭戲,突破難點:為了使學生有猜想可說,也為了避免陷入假探究戳傷學生的探究熱情,我設計了【活動3】

【活動3】搓搓手,你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

1、用輕重不同的力進行搓手,體會摩擦力的大小,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在手上涂些肥皂液再搓,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通過親自動手,使學生接下來的猜想時有充足的依據(jù)!并且,加深了學生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的印象!

至此,萬事俱備,只剩下兩只攔路虎(將這一活動稱為“兩只老虎”就是想激情學生的打虎熱情。)

【活動4】兩只老虎!

測定滑動摩擦力需要運用二力平衡的知識,這是幾天后就會完全明白的內(nèi)容,本身也不難理解,所以這里就按照課本安排讓學生自主閱讀“信息快遞”。另外,考慮到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為了使所有學生都能正確完成探究活動,設計時,提醒了部分同學:本實驗要運用控制變量法,當然,點到即止。

水到渠成,學生很自然的就開始進行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nèi)容:【活動5】

【活動5】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

學生利用提供的器材開始探究,教師巡視學生探究活動。通過討論、探究、交流三個階段歸納實驗結論:物體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的大小有關,與接觸面積的大小等無關。物體間的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有了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作為理論基礎,學生完全能夠讀懂、理解增大或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所以,接下來我設計了【活動6】

【活動6】閱讀歸納: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

學生閱讀課本內(nèi)容,完成驗證性活動8.6。由學生交流后歸納結論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 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 增大接觸面間的壓力

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1、減少壓力

2、接觸面變得光滑些

3、用滾動代替滑動

4、加潤滑油

交流提升,讓物理回歸生活!

三、交流提升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改變摩擦力的四種典型方法的事例要求學生討論交流,并更進一步地把“自行車的哪些部位存在摩擦?”以開放題型的方式讓學生討論、交流,從而把本節(jié)課的學生活動推到了高潮:每位學生都有話說,每位學生都能說清楚,增加學生的學習成就感,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認識!

讓學生暢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后,我布置了兩條作業(yè):

1.閱讀課本第55頁“讀一讀”和“生活.物理.社會”

2.以“假如沒有摩擦力”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希望通過作業(yè)1幫助學生完善摩擦力知識體系,通過作業(yè)2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四、板書設計 本節(jié)課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摩擦力

1、定義: 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或要做相對運動時,在接 觸面上會產(chǎn)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

2、物體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的大小有關,與接觸面積的大小等無關。物體間的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b.增大接觸面間的壓力

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a.減少壓力

b.接觸面變得光滑些

c.用滾動代替滑動

d.加潤滑油

通過這樣的板書,簡明扼要地將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展示出來,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體系的認識,強化重點知識。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nèi)容,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前輩指教!謝謝!

摩擦力說課稿13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初中八年級下冊《摩擦力》。根據(jù)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jié)課

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首先,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材第八章《運動和力》中的第三節(jié),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是滑動摩擦力的定義、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是初中物理力學中的最基礎的知識,是力學中重要的臺階。本節(jié)課是學生在學習了力、重力、彈力以及掌握了二力平衡的基礎上學習的,它也是今后學習壓強、浮力等概念規(guī)律的基礎。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guī)椭鷮αΦ母拍钚纬善鸬届柟毯蜕罨淖饔谩?/p>

其次我談一下學情,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力的初步知識,對力的三要素已經(jīng)有所了解,同時還學會了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和勻速直線運動等知識。加上學生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與摩擦力的接觸,所以能夠理解摩擦力的相關知識。

根據(jù)新課標的標準,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什么是滑動摩擦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概念,讓學生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參與動手實驗,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樂于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教學重點: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探究實驗的過程設計和實驗數(shù)據(jù)表格設計

考慮到初中生的現(xiàn)狀,基于本節(jié)課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實驗教學法。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師只會奉送真理,好的教師則教給學生如何發(fā)現(xiàn)真理。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動手操作法、分析歸納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教學過程分為導入新課、建立概念、深化概念、鞏固概念、小結作業(yè)這五個環(huán)節(jié)。

首先進入導入新課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采用情景導入法;首先我會播放一組視頻:足球在草地上滾動越來越慢,最后停下來;礦泉水的瓶蓋上有許多豎紋;運動員賽跑時穿著帶有鐵釘?shù)呐苄簧P的鐵鎖打不開,當加了幾滴油后就可以打開了等。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從而引出課題《摩擦力》。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頻、設疑,引出摩擦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摩擦力概念的學習做鋪墊。

接下來進入建立概念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采用活動實驗教學法,為了增強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參與以下兩個小實驗并觀察實驗現(xiàn)象:

1.將手掌用力壓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動,體會桌面對手的前進有什么影響?

2.將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課桌的表面,用力推動或拉動牙刷,觀察刷牙彎曲的方向與牙刷運動的方向有什么關系?

并且通過多媒體出示如下題目:

(1)什么是滑動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哪兒?

(3)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又是怎樣的?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之后同桌交流,在此期間,教師巡視給出點撥指導,之后請小組代表發(fā)言,同學回答之后師生共同總結出摩擦力的相關概念。

由于學生初步接觸相對運動,對它的意義理解不是很透徹,因此我會重點強調(diào):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相對”指的是相對接觸面。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親身感受、討論、交流、概括,使其初步感知摩擦力的存在,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與概括能力,使學生親近物理,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

接下來進入鞏固概念環(huán)節(jié),為了加深學生對滑動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設計難易程度不同的練習題來進行練習。

設計意圖:通過分層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強化重點,深化難點。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也符合我們新課標的因材施教。

最后是小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

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來總結這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或者還有什么問題要繼續(xù)思考探究?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小結和質(zhì)疑,培養(yǎng)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及敢于創(chuàng)新、樂于思考精神。

摩擦力說課稿14

我要講的這節(jié)課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三節(jié)《摩擦力》。本節(jié)課我從下面三個方面談一談我的教學構思:

一、教材分析

1.本節(jié)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中對摩擦力的表述是“通過常見事例或?qū)嶒灒私饽Σ亮Α薄1竟?jié)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和彈簧測力計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中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jié)教材的知識,能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jié)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的大小有關。

②知道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

③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④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全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探究勇氣、實事求是地進行實驗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與他人交流與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jié)教材的重點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難點是實驗的操作(讓彈簧測力計拉動物塊勻速運動)和記錄測量數(shù)據(jù)的表格的設計。

二、教法和學法

本節(jié)課我打算采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fā)式教學。

三、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先播放一段多媒體畫面:(汽車在雪地上艱難行走,而當輪胎上裹有鐵鏈后就能前進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蓋很難擰開,而用毛巾裹住時就很容易擰開了;生銹的鐵鎖打不開,當加了幾滴油后就可以打開了;運動員賽跑時穿著帶有鐵釘?shù)呐苄鹊龋?/p>

請學生思考一下這些都是什么原因?

(二)新課學習

1.什么叫摩擦力

用二個長毛刷毛對毛合在一起,并產(chǎn)生相對運動,讓學生看到二個毛刷的毛分別產(chǎn)生向不同方向的彎曲。進一步引導學生得出摩擦力是在兩個物體表面間產(chǎn)生的,這個力的作用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并且學生也會通過兩個面的刷毛的彎曲方向不同進一步理解每個面受到摩擦力的方向。進而引導學生總結出摩擦的概念。

課本中是把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合在一起的,沒有具體的區(qū)分,我在這里簡單地向?qū)W生解釋了三種摩擦的區(qū)別。對于滾動摩擦因為其實質(zhì)是一種力矩,可以一帶而過;而對于靜摩擦可以作一點補充:當兩個物體之間相對靜止且又有相對運動趨勢時產(chǎn)生的是靜摩擦,并且也可以用二個毛刷作演示。這對學生的理解并沒有什么難度,況且在“科學世界”里面也提到了“走路時要利用鞋底與地面間的摩擦”,如不講一下靜摩擦,學生在這里當聯(lián)系課本中的摩擦的定義時會產(chǎn)生疑問:為什么沒有發(fā)生“相對運動”還會有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1)指導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qū)W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們的猜想后,還要問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想呢?可以對有的猜想進行歸類,比如有的同學說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重力大小有關,而有的同學說可能與壓力的大小有關,可以指導他們將這二個猜想歸為壓力這一類。在各種猜想都列出來后,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chǎn)生的機理很復雜,對于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tǒng)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與物體運動的速度有關?是否與接觸面面積的大小有關?并將全班分為四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2)指導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先讓同學們思考:用什么工具來測滑動摩擦力?(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個力嗎?(不是);那如何才能從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中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根據(jù)二力平衡的知識);那么實驗中應該讓木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時的彈簧測力計應該怎樣調(diào)零?(放在水平方向然后調(diào)零)。通過這樣的引導既起到了復習的效果,又為他們下面的探究做了一定的鋪墊。

再讓每組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討論,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那我們在設計實驗時應該注意運用怎樣的科學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因為在八年級的學習中,研究弦振動的音調(diào)和歐姆定律時,已多次用到過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究,所以,這里對學生不算一個難點。

然后請每組派一位同學到講臺前說說他們組制定出的探究計劃,并在黑板上畫出他們設計的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的表格。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引導全班同學對他們方案的理解,特別是對實驗記錄表格的設計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對不太科學的地方引導本組或其他組同學進行補充完善。

(3)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與數(shù)據(jù)記錄,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巡視,并適時進行指導。實驗結束后,四個實驗小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實驗數(shù)據(jù),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實驗結束后,還可以鼓勵學生思考:能不能固定彈簧測力計不動而只拉動木板呢?為什么?并且讓學生們再簡單操作一次,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這樣拉動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比較穩(wěn)定,容易讀出正確數(shù)值,實驗效果更好。而且這也更能幫助他們理解“相對運動”的含義。

3.摩擦與我們

回顧剛上課時播放的多媒體,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分別舉出一些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事例;并且讓他們在對“科學世界”內(nèi)容的閱讀和剛才實驗的基礎上,對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提出一些方法。對于這個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小組進行討論,還可以采用全班搶答的形式,讓他們自己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要適當?shù)剡M行引導和點撥就可以了。

4.當堂反饋

(1)采用討論的形式,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jīng)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并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么樣呢?并要求學生回去完成“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第4題的科學作文“沒有摩擦的世界”。

(2)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文字并配上錄音,介紹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摩擦,加深對摩擦力的認識。

5.課后作業(yè)

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別是采用什么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的。

摩擦力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一)分析教材

《摩擦力的秘密》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課。本課與《力在哪里》、《物體形狀改變以后》、《蘋果為什么會落地》、《降落傘》共同組成了《無處不在的力》這一單元。

本課所在的單元與前一單元《物體的運動》一起,完成了《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內(nèi)容標準中物質(zhì)世界部分“運動與力”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并為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儲備基本的力學知識。

本單元依據(jù)《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關于“力的作用和表現(xiàn),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力”的要求,圍繞力的存在,力的表現(xiàn)和作用,力在哪里、力能改變運動的方向和物體的形狀,就力有大小以及彈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氣體和液體的阻力來進行建構。通過引導學生開展一系列以認知為重要目的的觀察、閱讀、分析和實驗活動,使學生認識力、了解常見的力,從而提高認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興趣。

本課在單元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需要前面力學知識的鋪墊,尤其是《力在哪里》中力對物體形狀的影響和測量力的大小知識和技能,又為下一課《降落傘》的學習,提供了知識支撐。

本課教學內(nèi)容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摩擦現(xiàn)象和摩擦力。重點在于體驗摩擦力。

第二部分,研究各種改變摩擦力的方法。

第三部分,討論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要減小摩擦力。

這些內(nèi)容打算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要完成的教學內(nèi)容是:讓學生認識摩擦力,討論摩擦力的“功”與“過”,通過探究了解減小固體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本課涉及到《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具體內(nèi)容,分析本課的知識結構,并結合第一課時要完成的任務,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方面:

能夠使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設計減小固體摩擦力的驗證實驗。

(2)科學知識方面:

認識摩擦力,知道如何減小摩擦力,能夠說出摩擦力的“功”與“過”。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

學會用科學的眼光看待摩擦力,喜歡用學到的摩擦力知識解決生活中摩擦力的問題。

(三)教學重點:認識摩擦力,通過實驗研究減小固體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學難點:摩擦力的認識,以及實驗過程中變量的理解與控制。

二、說教法

根據(jù)本課教學目標,遵循學生學習規(guī)律,抓住科學課的特點談談本課的教法設計:

1、由形象到抽象,遵循科學概念形成的一般過程。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摩擦現(xiàn)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學生還不能從理性的層面上覺察到。所以在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入手,設置活動,把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化解到活動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中,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比較豐富的表象,幫助學生對摩擦概念的理解。

2.實踐為主,多種學習方式綜合,突出科學課的特點。

大膽猜測、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學習方式。

據(jù)分析:學生在第三單元中已經(jīng)初步掌握了對比實驗的研究方法,又通過本單元前三課力學知識的學習,已經(jīng)初步具備進行自主探究實驗的素質(zhì)和能力。

本課教學從教師的教來看,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想學、樂學;要創(chuàng)造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會學、善學。從學生的學來看,要注重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注重同桌互學,小組研討,集體交流。教學設計體現(xiàn):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提高。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充分應用現(xiàn)代教學媒體,優(yōu)化課堂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三點

(1)巧妙引導,貫穿一個“疑”字。

我在教學中使學生“于無疑處生疑”把學生思維引到焦點上,使他們動腦筋,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導入時,通過游戲,追問什么樣的神秘力量使我們要費更大的力氣才能拉開兩本書呢?這樣設疑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

(2)自主學習,著眼一個“探”字。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中指: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和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提出問題之后,讓依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大膽猜測,并且通過實驗去驗證,這樣促使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生成和發(fā)展。

(3)動手操作,突出一個“動”字。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必須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nèi)化形成,而不能簡單地通過講授交給學生。在課堂上,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對比實驗了解減小固體摩擦力的方法,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活動中,學生不單單是在動口、動手、動腦,更重要的是通過“動的過程”內(nèi)化了摩擦力的知識,培養(yǎng)了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本課的教學準備主要是教師準備:書本、塑料平板、彈簧測力計、小木塊、洗潔精、玻璃燒杯、玻璃棒、圓木棍、水槽、抹布、實驗記錄單、多媒體課件。(我之所以準備這些材料,是因為它們既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又注重了與內(nèi)容的緊密聯(lián)系,能充分幫助學生完成探究實驗。學生利用這些典型的材料,依據(jù)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實驗,在操作中驗證假設,在探究中獲取知識。)

(二)設計思路

我在教學時依照教學目標并遵循學生掌握知識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guī)律,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教學內(nèi)容上大膽創(chuàng)新,根據(jù)力運動的特點,通過操作演示和引用視頻再現(xiàn)力運動的過程,讓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引導他們親身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預測——實驗研究——合作交流——生活運用”的科學探究過程。

信息流廣告 競價托管 招生通 周易 易經(jīng) 代理招生 二手車 劇本網(wǎng) 網(wǎng)絡推廣 自學教程 招生代理 旅游攻略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河北信息網(wǎng) 石家莊人才網(wǎng) 買車咨詢 河北人才網(wǎng) 精雕圖 戲曲下載 河北生活網(wǎng) 好書推薦 工作計劃 游戲攻略 心理測試 石家莊網(wǎng)絡推廣 石家莊招聘 石家莊網(wǎng)絡營銷 培訓網(wǎng) 好做題 游戲攻略 考研真題 代理招生 心理咨詢 游戲攻略 興趣愛好 網(wǎng)絡知識 品牌營銷 商標交易 游戲攻略 短視頻代運營 張家口人才網(wǎng) 秦皇島人才網(wǎng) PS修圖 寶寶起名 零基礎學習電腦 電商設計 職業(yè)培訓 免費發(fā)布信息 服裝服飾 律師咨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語料庫 范文網(wǎng) 工作總結 二手車估價 短視頻剪輯 情侶網(wǎng)名 愛采購代運營 保定招聘 情感文案 吊車 古詩詞 邯鄲人才網(wǎng) 鐵皮房 衡水人才網(wǎng) 石家莊點痣 微信運營 養(yǎng)花 名酒回收 石家莊代理記賬 女士發(fā)型 搜搜作文 石家莊人才網(wǎng) 銅雕 關鍵詞優(yōu)化 圍棋 chatGPT 讀后感 玄機派 企業(yè)服務 法律咨詢 chatGPT國內(nèi)版 chatGPT官網(wǎng) 勵志名言 兒童文學 河北代理記賬公司 狗狗百科 教育培訓 游戲推薦 抖音代運營 朋友圈文案 男士發(fā)型 培訓招生 文玩 大可如意 保定人才網(wǎng) 滄州人才網(wǎng) 黃金回收 承德人才網(wǎng) 石家莊人才網(wǎng) 模型機 高度酒 沐盛有禮 公司注冊 十畝地 造紙術 唐山人才網(wǎng) 沐盛傳媒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2020|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久久久| 妖精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亚洲精品日韩专区silk| 在总受文里抢主角攻np| 日韩avapp| 村上凉子丰满禁断五十路| 6080yy成人午夜电影| a级在线免费观看| а√在线地址最新版|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人善交video欧美| 动漫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在线|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久|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 男女一进一出无遮挡黄|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九九| 色综合五月婷婷| 翁止熄痒禁伦短文合集免费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线精品| 人人妻人人狠人人爽| 亚洲色图古典武侠|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亚洲一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专区丝袜脚调教视频|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色戒|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在线视频第一页|